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由全国艺术学学会主办的“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于2015年11月14日—15日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隆重召开。本届年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媒体之间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孙若风、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等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200余位艺术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大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现场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9:00-9:50
主持人
主持人 朱庆
嘉宾致辞
凌继尧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孙若风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
大合影
参会人员大合影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10:0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一层东南门广场
大会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
![]() |
![]() |
主持人 李心峰
|
评议人 梁玖
|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10:30-12:0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主题发言
大会主题发言 李心峰
《艺术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发言人: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发言摘要:
“弘扬中国精神”是习近平去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整篇讲话中最为核心的观点之一,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最近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再一次特别强调了“弘扬中国精神”这样一个重要命题,指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有关文艺的重要思想,对当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反复强调文艺要“弘扬中国精神”,给广大艺术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实践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课题,要求我们从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这两个方面予以深入的探索,给以满意的回答。关于“中国精神”尤其是“艺术中的中国精神”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它的具体构成与结构,它的历史与现实的规定性等等,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们给以深人系统的思考。而当代艺术创作(包括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创作)如何生动具体地、历史地、创造性地、美学地、艺术地体现这种“中国精神”,则需要广大的艺术创作者、艺术的实践家们共同努力,用心尽力给以艰苦而富有成效的探索,让中国精神真正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让这种中国精神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得到最有力、最有效的体现。
![]() |
大会主题发言 王廷信
|
发言人:王廷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发言摘要:
“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艺随人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存在形式。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性格与审美特征都是建立在这二者基础之上的。强调艺随人走,旨在把艺术投入的注意力转移到人自身的建设上。强调虚实相生,旨在强调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不能忘记这个传统而试图走出一条凭空而起的所谓新路。
![]() |
大会主题发言 周宪
|
《审美回归论》
发言人:周宪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发言摘要:
审美论与文化政治论是20世纪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中两个彼此对抗的理论倾向。审美论发源于启蒙运动,并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的核心观念,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广泛的形式主义思潮。20世纪下半叶风向陡转,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开辟了一条文化政治论新路径,把审美论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加以批判和抨击。晚近的“理论终结”和“理论之后”,审美论异军突起,重返文学理论、艺术理论和美学知识生产场的前沿。通过重新规定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审美的重新合法化,新形式主义和重归审美体验式的研究,当代审美论正在悄然改变文学艺术和美学研究的地形图,同时也向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提出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 |
大会主题发言 夏燕靖
|
发言人: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发言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及体系建构为论述线索,着重探讨其在建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当代性”意义阐释。提出,首先是把目光聚焦于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事实存在问题的探讨;其次针对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进行讨论,进而阐释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发生与发展脉络。在实现这两点论述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当代性”意义进行阐释与解读,从而形成具有启迪性的理论主张。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是古代文人或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艺术批评,乃至艺术史论研究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我国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世界艺术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通过挖掘、整理和阐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不仅事实存在,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范畴。这些理论范畴中许多至今仍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对当今中国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乃至世界范围的艺术史论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尤其是21世纪的当代社会,已进入到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中国有特色艺术理论要想与世界平等对话,离开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这一基础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作为一种理论,最能体现民族的思维特性,又是从中国传统艺术肌体上生长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必须以古典艺术理论为基础、为脉络,只有如此才能深化其研究,进而完善当今中国艺术理论的体系建构。
![]() |
大会主题发言 王一川
|
发言人:王一川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发言摘要:
艺术公共自由应是跨越传统的艺术家自由和新兴的公众自由之上并加以涵摄的第三种艺术自由,其实质在于艺术家与公众之间的艺术共同自由。面对当今异质化、认同困窘和公天下难觅的状况,艺术公共自由应当在三种传统价值观念即真善美之外增加和的要素,即讲求真善和美。艺术公共自由的目标可以设立为由低到高的五级台阶即美己拒人、美己远人、美己近人、美己美人和美美异和。美美异和的实质在于美己之美和美人之美之间达成既相互协调但又保持各自的异质性存在的格局。
![]() |
大会主题发言 庞井君
|
《文艺评论与评论文艺的界域》
发言人:庞井君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
大会主题发言 朱庆
|
发言人:朱庆
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
分议题组讨论
第一议题组
议题主题:
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
议题综述:
本议题组的与会代表所来自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艺术类院校,这些院校所涉及的地域囊括了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可见本次年会受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围绕“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这一议题,与会学者们进行了颇有建树的发言,并在各场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五场讨论的主持人和评议人分别由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江南大学教授赵建军、河南大学教授贾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胡新群、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以及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何清新担任。与会学者的发言论文所涉及的主题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书法、美学等多个艺术学领域,学者们严谨的治学作风和陈恳的交流态度为艺术学这一新兴学科探索出了一条创新、进取、平等交流的发展道路。
第一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第一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现场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14:00-15:5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8会议室
主持人:沈亚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评议人: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发言: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彭吉象 北京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戏曲艺术与中华美学精神》
刘三平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从老子之有无相生谈戏曲艺术之意象创造》
刘志梅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新时代视野下中华美学精神的构建与弘扬》
蔚广玉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艺术复兴、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复兴》
黄永健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
《论艺术的五种精神》
张伟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卧游”及其蕴含的中国艺术精神》
刘心恬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学系讲师
《感通之德——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新解》
史爱兵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精神与中国艺术学的学术传统》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第一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第一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时间:2015年11月14日 16:05-18:0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8会议室
主持人:张伟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评议人:彭吉象 北京大学、重庆大学教授
发言:
《中国美学本体的逻辑思考》
赵建军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论”随类赋彩“与包装的色彩设计》
张军 江苏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宋诗中的宋画——以惠崇小品为例》
沈亚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兴致 天趣 明理——论明代晚期绘画创作观神》
赵以保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浅析东方美的”人生论美学“思想》
王欢欢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讲师
《先秦乐论:中国古代艺术学思想的总根源》
胡新群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
第一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第一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时间:2015年11月15日 8:30-10:2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8会议室
主持人:赵建军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评议人: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发言:
《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发展脉络分析》
徐子涵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中国美学思想范式中的全息机制》
刘承华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从汉宋艺志道体推当代艺术学义理致用》
尤汪洋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当代视觉艺术领域的两大周易美学精神》
周利明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邓珏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的”自然“观》
尹成君 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清雅风格与水墨画艺术》
高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讲师
第一议题组第四场研讨会
时间:2015年11月15日 10:35-12:0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8会议室
主持人:贾涛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评议人:胡新群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教授
发言: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文本细读》
李制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传统与现代之间——陈庭诗的水墨艺术》
吴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
《中西方审美语境下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蕴》
赵伟平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艺术中心副主任
《意境论与影像叙事》
李天 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
黄吉宏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古窗格的审美意蕴及其在设计中的发挥》
王李羊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第一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第一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2会议室
主持人:何清新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评议人:谢柏梁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发言:
《推进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理论自觉》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武翠娟 浙江传媒学院讲师
《元杂剧讽贪刺腐戏的美学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李成 辽宁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华美学精神的复归与艺术批评之重构——思考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新维度》
舒敏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何流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
《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文化精品——浅谈文化真人秀节目的艺术创新》
张盼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讲师
第二议题组
议题主题:
艺术批评与批评规律
议题综述:
文艺评论对于文艺作品及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全国艺术学年会第二议题针对“深入探索艺术批评规律,切实加强艺术评论”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第二议题组由22位学者组成,研究领域分布在美术、戏剧、影视、文学等文艺分支学科,针对文艺评论的意义、方向、方法等方面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的揭示了当下文艺评论的缺陷,也卓有建树的谈起构建评论体系的发展规律。该议题组的讨论气氛相当融洽,无论是高校领导、教授还是在读学生,都充分释怀在学术讨论的气氛中,毫无拘束,直抒胸臆。在三个阶段的讨论过程中,每位学者都十分精彩的讲述了相关文艺评论的见解,也十分耐心的聆听了他人的发言,并随即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好似聚会一般轻松交流。
第二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第二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2会议室
主持人: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评议人: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发言:
《完善批评标准,促进文艺繁荣》崔晓 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构建适时的艺术的审美的文艺批评新格局》
王晓峰 大连市文联主席
《公众、官方和研究者——设计批评相信谁》
席卫权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剽窃与误读——艺术批评视野中的互文性》
付晓彤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
《区域传统艺术批评资源的继承与转化》
朱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学术期刊在艺术评论中的角色定位与理论价值》
雍文昂 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助理研究员
第二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第二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2会议室
主持人:詹艾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评议人:李荣有 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发言:
《西方美术馆公共教育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启示》
刘凡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传播媒介的变迁与艺术批评的转向》
陶亚萍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现代艺术的”物性问题“》
常培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
《新世纪网络文学批评的勃兴及其问题》
詹艾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借艺术奖项实现艺术批评在新时期的转变》
郭婧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跨层叙述与更民主影像的可能性》
郭画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讲师
《论莱辛“顷刻论”对王朝文“耐看说”的影像》
刘丹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生
《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的关系与价值考量》
张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晨澍 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第二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第二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2会议室
主持人:李昌菊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评议人:刘桂荣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
《盛唐时期张怀瓘的绘画品评标准及其影响》
穆瑞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语-图关系视域中的“意”、“象”、“境”关联初探——以隋唐五代艺术批评为例》
韩清玉 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师
《宋代艺术批评中的生命美学思想及其现代观照》
刘桂荣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艺术范畴的“逸品”探析——论“逸品”的产生与发展》
徐勤海 长治学院讲师
《感悟式批判:传统鉴赏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
杨宏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分期、主题与基本经验》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当下美术批评之异象与审思》
李昌菊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第三议题组
议题主题:
艺术学的民族学理与本土资源
议题综述: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全国艺术学学会主办、中国文联出版社承办的“中国艺术学的传统资源与当代构建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一届全国艺术学年会”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召开。在“艺术学的民族学理与本土资源”第三议题组,三十三名与会代表围绕该主题进行了发言和热烈的讨论、交流。
与会代表们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回顾了艺术学在中国当代语境中产生的新特点和新内涵,高度强调艺术学发展的民族学理意识,大力倡导本土资源在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上的重要性。各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民族化与时尚化相糅、本土资源与外来资源的结合方式、原生态的传承场域予以保护、在当代语境下发挥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具体创作中继承和弘扬民族风格等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民族学理探讨的核心是中国艺术学与中华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的内在关联,同时对传统本土资源的探索不仅为艺术学提供了积极有效的研究途径,也构成了各个艺术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契机,从而从整体上促进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这正是本次会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第三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5会议室
主持人:马云华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编审
评议人:金丹元 上海大学电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发言:
《中国艺术学的民族学理和本土特色》
王中原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视觉艺术中的底层叙事与反思》
李新 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刍议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国艺术学当代建构中的重要性》
张振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论传统民间文艺的生产性保护》
季中扬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从民俗学到艺术学:20世纪以来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逻辑演进》
孙发成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
《万荣花鼓传承和发展的实地调查的思考》
杨云 天津师范大学讲师
《民族艺术:重塑城市文化空间的诗性实践》
李盼君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第三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第三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5会议室
主持人:章旭清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韩波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
《视觉符号与古村落的品牌形象构建研究——基于胶东西河阳古村落的探索》
方潇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新闻传媒学院助教
窦国昊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影视传媒系助教
《由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看本土资源的新时代构建》
陈晨 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
牛光夏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基于集体记忆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重塑——以井冈山文水村为例》
卢世主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应用探究》
陶赋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宣传部助理研究员
《范式-转化: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建构》
刘晓伟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副教授
第三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第三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时间:2015年11月15日 8:30-10:2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5会议室
主持人:刘承华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
评议人:高兴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
发言:
《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符号消费理论阐释》
张中波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
《教育人类学视阈下安徽花鼓灯的传承体制研究》
孟凡翠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系讲师
《论徽剧的戏剧精神》
洪永稳 黄山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如何在当代舞台民间舞创作中坚守民族风格》
彭瑞琪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浅谈出版原生态歌舞<筛巴布姆>专辑的构想》
阿新(益新卓玛) 云南省迪庆州非遗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新媒体文本表意论:从语图关系到“语图间性”》
鲍远福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旋子”纹样在河湟地区的流变》
王晓珍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第三议题组第四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5会议室
主持人:李轶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评议人:蓝凡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
发言:
《民俗造物意义分析的符号学阐释》
韩波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郑义门门脸设计的内涵分析》
周逢年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中国少数民族绘画主题创作的学理与资源》
刘文斌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刘洋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论文化生态保护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
李成丽 山西省音乐舞蹈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编辑部主任
《观想与往生:毗卢寺水陆壁画的视觉形态研究》
刘毅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研究生
《艺术媒介的哲学分析——暨论中国画笔墨媒介的介入方式》
江渝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第三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第三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5会议室
主持人:牛光夏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授
评议人:刘文斌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发言:
《民族化与时尚化之相糅——中国电影审美的一种新选择》
金丹元 上海大学电视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民居类“非遗”数字化的学理依据与技术反思——以徽州传统民间为例》
程波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艺术研究所所长
《关联集体表象神秘性思维的黎族造物意象形式》
袁晓莉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民族艺术学视域下的土家族吊脚楼空间文化解读》
石庆秘 湖北民族学院副教授
《艺术话语模式:禅宗公案与“语用学”》
王虹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讲师
第四议题组
议题主题:
艺术学理论的回顾与前瞻
议题综述:
第四议题组的43位与会代表围绕“艺术学理论的回顾与前瞻”这一主题展开发言和讨论。学者们依据自身学术背景、学术建构旨趣,以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探讨了中国自己的艺术学理论构建和艺术学科建设,中国艺术史中的史料运用和研究路径等诸多问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自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领域就不断扩展、研究视野不断纵深、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同时有选择的吸收国外艺术学理论和方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完善艺术学学科结构,勾勒艺术学学科的发展轨迹,总结艺术学学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面对艺术现状,结合对国内艺术学学科发展动态的跟踪调查研究,并植根于转型中的中国艺术,以期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基本精神,综合评价近年来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发展和成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凌继尧教授认为,应该根据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讲话的精神,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路径,是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资源,回归艺术学的本质,是与会代表们对于艺术学理论建构的美好愿景。
第四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第四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评议人:凌继尧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凌继尧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新时期文艺与政治关系研究的偏误与反思》
宋建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也谈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命名》
李荣有 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漫议:新时代的艺术观念综合观念与美育精神认知》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当下艺术学理论建构的三种症候及解决思路》
章旭清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80年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李若飞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元学科研究范式回顾与元艺术学研究框架构建》
李精明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第四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 |
第四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评议人:金元浦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教授
发言:
《中国艺术学百年回眸——兼论中国艺术学的民族性建构》
李轶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中国艺术学基本书目与品评体系》
尹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艺术史学与艺术学理论的学理关系》
李倍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艺术史的文化学研究刍议》
高兴 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论“高级的平庸”:艺术史观念下的当代艺术》
赵笺 南京艺术学院讲师
《“青”道:中国文化艺术史认知的一个视角及其意义》
林少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我国艺术史学研究述略》
秦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艺术分类新说》
蓝凡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
《艺术文献学学科构想与发展回顾》
张自然 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第四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第四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评议人:李倍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
《城市艺术区的人类学研究——798艺术区探讨所带来的思考》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论艺术现象学中的“还乡”主题——以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为例》
郭文成 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论艺术管理的审美特性》
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艺术-社会”学与“艺术-社会学”——论两种艺术社会学范式之别》
卢文超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艺术学理论构建下的艺术经济学》
范凡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
《艺术文化学研究方法初探》
范晓利 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导言》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王永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独立学科到独立门类:中国艺术学研究概览(2006-2012)》
陈宗花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艺术的本质》
许并生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第四议题组第四场研讨会
第四议题组第四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评议人: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发言:
《中国现代艺术的“现代性”解析》
刘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艺术理论中心讲师
《当代“艺术表现论”的革新——以“分析美学”为考察中心》
刘悦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的历史与局限》
孙晓霞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务处处长、副研究员
《文化符号的挪用——先锋艺术的视觉表征与神话修辞术》
周计武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传统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当代转型方案之一》
冯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艺术学想象力”作为艺术学学科的一种能力学说》
梁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科学化维度下的新媒体艺术审美研究》
滕锐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讲师
《艺术传播核心问题的一种理论前瞻——基于族群对歌的一项扎根理论民族志观察》
何清新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第四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第四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18会议室
评议人: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
《互文复数及技术意识形态——再论网络超文本的特征》
龚小凡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美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艾布拉姆斯(Abrams)四要素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传播研究——基于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文献分析》
吴来安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
《传统“小技末道”观念与中国古代表演艺术理论的滞后性发展》
张婷婷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教授
《中国艺术学与传统门类艺术理论的互补共生——从中国画论说起》
贾涛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谈艺术创新的焦虑》
鲁卡 南开大学哲学院研究生
《四川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研究》
汪代明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路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第五议题组
议题主题:
艺术学的分支学科
议题综述:
第十一届艺术学年会第五议题组于2015年11月15日在中国文联大厦803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围绕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为六个小组探讨。与以往会议不同,本次会议有老中青学者发言,特别是中青年学者居多,他们思想活跃,不仅仅对艺术传统资源有较深的研究,还将现代网络科技技术也运用到传统资源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上海电影学院的老师,他们以活跃的思维结合PPT的方式演示高科技对音乐符号的运用,赢得了全场掌声。在给了青年学者许多发言的机会同时,让青年学者和老年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在讨论关于书法元素在服装上的应用时,参会人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对于传统艺术的一种亵渎,有的学者则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元素的表现方式,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不同的研究范畴造成的不同差异等等。思想的碰撞,老中青三代的交流,是本次会议的意义所在,承前启后,为中国学术研究带来了更重要的思维方式。参会人员对此次会议的举办产生了一致好评。
第五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第五议题组第一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3会议室
评议人:许并生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发言:
《人类传统戏剧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模式》
谢柏梁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中国剧场概念流变考》
车文明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
《祭神仪式与史诗、戏剧——贵州威宁草海古彝戏“撮泰吉”个案分析》
刘小梅 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中国神庙剧场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王潞伟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研究生
《传统戏曲艺术中人物的叙事性》
张颖 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讲师
《山西孝义皮影戏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
陈红帅 吕梁学院副教授
武淑红 吕梁学院讲师
《“互联网+”戏剧资源推动戏剧教育新举措》
朱云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讲师
第五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第五议题组第二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803会议室
评议人:车文明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教授
发言:
《戏曲电视剧发展难点分析》
周飞 《艺术百家》杂志社助理研究员
《论音乐表演艺术接受的三个维度》
高拂晓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副研究员
《民国都市流行歌曲形成的音乐文化动因:以黎锦晖为例》
桂强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
《近五年杂技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邢洁 河北省艺术研究所音乐舞蹈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文化之维与中国艺术教育的转型——兼与崔树强<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商榷》
朱仁金 四川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宗教特征——兼谈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的两条路径》
陈剑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第五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第五议题组第三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3会议室
评议人:林少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发言:
《中国传统画法的新变——论常玉裸体艺术东西方绘画之综合性》
王美艳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版画的风景建构与文化认同》
刘坛茹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材料”的转型——论传统“石色”在当代美术中的价值重构》
张乐 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倒影月》
施錡 上海戏剧学院讲师
《论<清明上河图>的三性》
李韬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汉代摇钱树的动物图像探析》
姚舜熙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第五议题组第四场研讨会
时间:2015年11月15日 10:35-12:00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803会议室
评议人:冯健民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发言:
《近现代出土汉晋简帛中的章草形态及其流传》
贾明哲 《艺术百家》杂志社编辑
《日常书写与情景书写:生命情境中的书法》
燕凯 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讲师
《中国书法与服装设计》
陆兴忍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第五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第五议题组第五场研讨会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八层803会议室
评议人: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发言:
《论艺术设计的源流承传与原创》
聂世忠 湖南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中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回顾与展望2014-2015》
吕明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博士后
《论西兰卡普和黄梅挑花中技艺和图案的共享》
李鑫扬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
《领袖肖像与国家形象——视觉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孙滋溪<天安门前>》
于帆 北京城市学院传播系讲师
徐智本 《艺术百家》杂志社助理研究员
闭幕式
大会闭幕式现场
地点:中国文联大楼四层报告厅
主持人:王廷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出版社与有关高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仪式
签约现场及合影
现场签约高校: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郑州大学音乐学院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关于本届会议论文评审和评奖情况的说明暨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 |
![]() |
![]() |
年会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论文获奖名单(按作者姓名拼音顺序排序) :
崔晓 沈阳师范大学讲师
《传统主义:艺术学理论的当代转型方案之一》
冯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宗·象·境:传统器物审美的文化建构——以景德镇陶瓷为表征》
黄吉宏 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
《元学科研究范式回顾与元艺术学研究框架构建》
李精明 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讲师
《民族艺术:重塑城市文化空间的诗性实践》
李盼君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80年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李若飞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
《视觉艺术中的底层叙事与反思》
李新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国外艺术人类学读本>导言》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学百年回眸——兼论中国艺术学的民族性建构》
李轶南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苏轼<枯木竹石图>的文本细读》
李制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宋代艺术批评中的生命美学思想及其现代观照》
刘桂荣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宋诗中的宋画——以惠崇小品为例》
沈亚丹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感通之德——唐君毅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新解》
史爱兵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王永健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戏曲元素》
武翠娟 浙江传媒学院讲师
《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发展脉络分析》
徐子涵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感悟式批评:传统鉴赏方式在艺术“微传播”中的重构》
杨宏鹏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论“随类赋彩”与包装的色彩设计》
张军 江苏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
《民间艺术产业化的符号消费理论阐释》
张中波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讲师
《区域传统艺术批评资源的继承与转化》
朱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各议题组总结发言
第一议题组总结发言 金雅
第一议题组总结发言:
金雅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第二议题组总结发言 夏燕靖
第二议题组总结发言: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第三议题组总结发言 金丹元
第三议题组总结发言:
金丹元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第四议题组总结发言 田川流
第四议题组总结发言:
田川流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第五议题组总结发言 林少雄
第五议题组总结发言:
林少雄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本届大会总结发言
大会总结发言 王廷信
本届年会大会总结发言:
王廷信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年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
![]() |
年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
|
年会承办单位交接仪式:
下届年会承办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致闭幕词
致大会闭幕词 朱庆
合作支持
支持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
主办单位
全国艺术学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文联出版社
特别协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中国知网
协办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百家》杂志社
《中国艺术学文库》编辑部
年会会务组(按姓名拼音排序):
曹军军 陈晨 陈利娟 陈若伟 程翔云 崔梦婕 邓友女 付劲草 耿琛垒 郭琳 何欣然 姜红 康振聪 李成伟 李娟 刘丰 刘宏艳 刘筠 刘利平 鲁大伟 吕欣 马庆晓 孟冬雪 潘世静 田英 王海腾 王会霞 阴奕璇 于晓颖 张东元 张静 张进 张凯默 张兰芳 张为 张子楠 种晓燕 周利 朱庆
年会志愿者(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按姓名拼音排序):
柴浏 仇梦晓 韩天琪 李静 刘岩 毛逸 桑媛 苏米尔 王璞琇 王晓璐 王园园 杨阳阳 张子一 赵昕 周普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