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熠熠闪光的中原农耕文化明珠——写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出版之际
发布时间:2019-12-25 作者: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河南卷·平顶山分卷》(以下简称《平顶山故事卷》 )出版了,这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问世的成果之一。它像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折射着中原农耕文化的原色与光变。

  作为中原农耕文化的“核心现场” ,河南平顶山地区的民间故事蕴藏可谓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是农耕文化及其口头传统想象、创生、讲述、传承的重要场域。 《平顶山故事卷》依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的故事编纂体例拟定的故事遴选标准,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四性”原则,在现地普查和已有资料选编的基础上,共收录在平顶山地区广泛传播的近500篇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乡土气息浓郁,风格淳朴豪放,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实简洁,蕴含着独特而鲜活的地方性知识,充溢着一方水土所滋育的民间文学生态之美。

  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民间故事的采录、编纂与出版曾经有过一段空前的黄金时期。其时,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歌谣、谚语)的普查、采录和编纂工作,各地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村寨屯堡,采录了大量民间故事作品,发现了近万名民间故事讲述家。这一浩大工程壮举使得众多民间故事文本及相关文献得以面世和留存。

  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的民间故事讲述语境已难复现,但在一些乡村,我们却仍然可以找到一些还在讲述传统故事的人,只是那些口口相传沿袭至今的故事,情节内容虽大有意趣,但与故事文本相关的“上下文”却难以为继,致使一些当代听众在接收传统故事时出现“隔阂” 。

  从这一意义上看, 《平顶山故事卷》可以说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故事选编重述本。其立足中原农耕文化民间叙事的历史流变与地域文化特点,梳理了民间故事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含义,打破以往对“民间故事”在文本、题材、讲述、传承等方面的某些“惰性知识” ,将特定的中原场域的民间故事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更具发展性的当代社会语境中予以呈现。

  本卷编纂和以往故事专辑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编选民间故事的文本,更特别注意故事要素的汇集和故事流传背景的介绍,每篇故事基本上都有讲述者和采录者的名字及其简历,大部分有采录时间与地点,有的在附记中还有采录时的场景介绍以及收入该卷时的出处。此举无疑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留下了具有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文献。

  由于此次《大系》出版工程在编纂内容的学术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平顶山故事卷》在内容、类目设计上并没有将编纂主体局限于文本整理,而是力图在对文本进行系统整理之后充分提炼其所蕴藏的“文本形态特征” 。 《平顶山故事卷》在编纂中尽力彰显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新时代特色,文本的内容包括彩色插页、平顶山地区示意图、目录、前言、凡例、本地常用方言检索表、本地故事讲述者简介、本地故事采录者、整理者简介、平顶山地区出版故事图书和故事资料本图录、未收录故事目录、本地常见故事类型分布图、本地常见故事类型索引、本地与故事有关的重大事项、讲故事视频和音频等内容。特别是对部分故事还附有二维码,读者阅读时只要以手机扫描二维码,便可浏览该故事相关的视频与音频。可以说, 《平顶山故事卷》在选编、分类、体例等方面都较好体现了《大系》的编纂原则。

  平顶山的故事,无论是生活故事还是幻想故事,都有其显著的传承特点。为方便表述和呈现, 《平顶山故事卷》将民间故事分为两大类:一为生活故事,一为幻想故事,大类之下又根据本地故事特点细分出多个小类,并致力于突显故事的地域特色。例如,在生活故事里,突出了富有平顶山特色的戏迷故事、歪才子故事;在幻想故事中,突出了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王小儿的故事”“异类婚姻故事” 。

  戏迷故事是《平顶山故事卷》的一大亮点。古往今来,平顶山地区民众痴迷于地方戏剧、曲艺,民间有深厚的戏剧、曲艺土壤。汝州是河南曲剧的发祥地;鲁山县剧团曾独树一帜,在河南省会郑州演出时,曾出现一票难求之盛况;平顶山市宝丰县曾被中国曲协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 ,此地的马街书会传承了700余年;平顶山市曾被国家有关机构命名为“中国曲艺城” ,在此举办过两届中国曲艺节;而当地的戏剧、曲艺演艺界也出现多位名角,多次有演员斩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和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 。正是上述这一独特背景,遂使当地孕生了无数的名角和戏迷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脍炙人口、长盛不衰的类别。这类故事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对故事主人公的塑造都呈现出“箭垛式”特点,即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聪明和智慧,都被集中于故事中特有的人物身上。 《平顶山故事卷》中收录有一个宋三才子的故事。故事中的宋三才子便是一个“箭垛” ,已成为中原一带机智人物的化身,充分反映出中原区域民众尚智崇慧、心胸豁达、性格开朗的特点,是平顶山区域民众文化性格的映现。

  作为中原农耕文化的地缘坐标,平顶山地区流传的幻想故事中,最具特色的当数“王小儿”的故事。其实,在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口头叙事中,“王小儿”早已成为具有普遍共识的文化符号。 “王小儿”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农耕民众的化身与隐喻,他身上所具有的憨厚、纯朴、善良是中原农耕民众的共性特点, 《平顶山故事卷》将一组“王小儿”的故事单列成类,凸显了中原农耕民众的审美情趣、道德取向和理想追求,浓化了本卷的农耕文化属性意味。

  《平顶山故事卷》整合了中原文化本土经验和《大系》编纂的意义诉求,开掘了民间故事文本的文化内涵,呈现了长时段历史中中原农耕民众的情感体验和思想逻辑。这些故事深处隐藏着的民众经验和智慧,故事情节趣味中寓含的人生哲理,都将引领我们理解民间故事,发现故事的现代价值,重新审视民间,触摸日常生活中普通民众的心灵律动。民间故事的魅力在于将过去与现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世事如何变迁,隐藏在民间故事里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风情、心灵律动,都将是恒久的存在。这也是《平顶山故事卷》出版令我们省思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故事”组副组长)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