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文艺观察|扎根生活 扎根人民 涵养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
发布时间:2021-04-09 作者:文新达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在中国文艺万花丛中,既有藏族人民口口相传创作而成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传记性史诗《玛纳斯》,也有孙犁、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作家扎根生活,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出《荷花淀》《三里湾》《创业史》《暴风骤雨》等一批经典名著。历史和现实都反复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可靠源泉。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鼓励文艺工作者:“你们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发出了“我们欢迎你们”的深切呼唤。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的祝词中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表达了对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这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由之路;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多彩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是促进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可靠途径。


生活的复杂性决定文艺创作内容的多样性,文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焕发它从种子发芽到参天大树的蓬勃生机。茅盾曾说:“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反映生活,而须是一把斧头——创造生活。”生活的喜怒哀乐是多元的,发展变化是起伏的,生活对人的影响是深刻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文艺工作者理应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深刻体悟生活脉搏,清晰感知世情冷暖,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共情的能力,并将其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创作、典型人物刻画和精神塑造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激发起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热情和共鸣。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华大地上的动人故事是无穷的,文艺工作者可以扎根的广阔天地也是无穷的。当前,文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努力完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各门类艺术家开展主题实践和采风创作。应当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精心搭建多种平台,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向人民学习、向人民请教,用笔墨丹青描绘壮美山河,用音符舞姿礼赞伟大时代,用光影荧屏讲述动人故事,用方寸舞台演绎美好生活。鼓励他们在推拉摇移间记录民情冷暖,在平凡生活中诉说非凡梦想。


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寻找创作素材,还应把优秀文艺作品送到乡镇农村、田间地头。以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凝结起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走进人民的有效方式。特别是要在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地区开展文艺培训、支教、演出等活动,建立更深层次的结对帮扶机制,营造更全面的文艺志愿服务载体和形式,打通服务引导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已经明确。文艺工作者、文联工作者必须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到人民中去创作更丰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群众,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激发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 | 《中国艺术报》

审核 | 吕 欣   刘宏艳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