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文艺观察|以作品塑造人心 用品格担当责任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文新达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殷切寄语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明确提出了以明德引领风尚的崇高目标和价值追求。


回望过去两年,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回应时代召唤,扎根祖国大地,追求艺术理想,无论是活跃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还是积极投身以艺战“疫”,都经受了考验和洗礼,贡献了智慧和才情,充分展现了心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进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以更加崭新的形象,自觉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潜心耕耘,塑造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靠作品来呈现;一位文艺家的地位影响,也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文艺工作者作为特殊的高光职业,社会知名度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特别是一些青年影视演员“粉丝”众多、“流量”巨大,成为许多青少年仰慕和效仿的“偶像”。但人的知名度不等同于作品的知名度,假如没有立得住的作品,曝光次数再多、“刷”存在感再大,也是站不住脚的。留名青史的文艺大家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潜心的艺术实践、精湛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水准,为观众奉献出经典的艺术形象,从而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近来,《山海情》《大江大河》《觉醒年代》《你好,李焕英》等影视作品热播热映,涌现出一批优秀年轻文艺工作者,他们用心体验生活、做足角色功课,通过真实传神的演绎,让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格魅力的人物群像“活起来”,也让自身通过艺术形象“长到了”观众的心里。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不容半点虚假、绝非朝夕之功,急不得、等不来、躁难行。广大文艺工作者唯有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下苦功夫、练真功夫,不断提高艺术本领,才有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也唯有真正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方能展现出文艺家的思想深度、审美魅力、人格境界,在文艺发展史上留存美好永恒的艺术形象。


崇德尚艺,磨砺有品格、有修养的人格形象。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文艺是给人以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人格人品的自我宣示和精神境界的外化表现。作家柳青曾说过,“作家在创造人物以前,早已开始创造自己的形象了。”文艺家从艺为人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文艺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思想厚度、精神高度和审美深度。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被镜头记录、被屏幕投射、被网络放大,对自身修养的提升绝不仅限于自己的私事,而是会产生方方面面、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必须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立志做“大艺术家”、不做“小明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锤炼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生活形象。


立心铸魂,展现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形象。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文艺工作是作用于人心、影响着社会的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更需要坚持“文以载道”的价值理念,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更好发挥文艺塑造心灵、成风化人的作用,在记录国家发展、反映时代变迁、服务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上勇于担当。文艺界的两会代表委员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肩负着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和参政议政、协商建言的重要责任,更应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明确自身职责定位,关注群众福祉,发挥带头作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展现文艺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来源 | 《中国艺术报》

审核 | 吕 欣   刘宏艳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