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8-07-25 作者: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电影《文朝荣》研讨会现场


7月20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主办的“电影《文朝荣》”观影及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在国务院批准毕节试验区成立建设30周年之际,电影《文朝荣》的上映成为推广毕节实验区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生动文艺典型。来自电影界、评论界和高校等众多专家、学者与电影主创团队观看了影片并对电影《文朝荣》的社会意义、艺术创作等角度进行了研讨与建议,一致认可这部彰扬正能量影片的艺术水准,认为影片展现出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文化特色和自信。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接见主创团队代表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实接见了电影《文朝荣》主创团队代表,与影片出品人朱庆,导演张仲伟,主演王洛勇、王亚军,文学顾问蒋巍等进行了深入交流。赵实书记表示,看了影片《文朝荣》非常感动。影片细节真实、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成功地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文朝荣的典型形象,再现了这位基层党员干部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优秀品格,是一部有思想、有情怀、接地气的现实主义力作。影片充分体现了文朝荣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朴素深厚的人民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和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特别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生动有力的诠释。赵实代表中国文联党组感谢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等有关单位的组织、策划、支持,感谢《文朝荣》摄制组全体同志为这部影片的拍摄付出的巨大努力。她认为,演员的表演非常细腻、朴实无华、富有激情,编剧和导演没有空洞地拔高人物,而是让人物实实在在地脚踏大地,片中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少数民族特色和真实的时代语言,都为主旋律电影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赵实表示,在我们进入扶贫攻坚冲刺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仍然需要文朝荣这样优秀的基层干部,也依然需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文朝荣精神”,电影《文朝荣》堪称一部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活教材。张宏、向云驹、邓光辉等中国文联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陪同接见。



学术主持周由强


研讨会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周由强担任学术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彭文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姚国强、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张弛、《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赵凤兰、中国文联出版社高级编辑冯巍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男主演王洛勇发言



电影《文朝荣》出品人、总监制朱庆发言


这是一部难得的为时代楷模树碑立传的精品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这部电影由王洛勇精心塑造的文朝荣形象,反过来会提供诗情画意和强大的精神正能量,帮助广大观众推动历史的前进。这便是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中国文联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履行神圣的社会责任,值得称道!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发言


“在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的背景下,我觉得这种在典型环境中塑造的典型人物的电影《文朝荣》很成功,这种题材有说服力、有价值,更有意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认为:我们时代需要这样的人物,我们的艺术创作也需要这样的人物。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发言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兴东谈到:主创团队用3年时间创作,使我从影片中看到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写真人真事的创作,电影《文朝荣》把人物关系的艺术性的再创造和艺术虚构处理得非常恰当,能够让我看了以后琢磨,还觉得感动,我认为主要是影片把生活中的思想和感情细节都表现出来了。主人公带有自责的一句“救济粮也是跟咱们一样的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不觉得羞吗?”我觉得这体现了90年代脱贫斗贫农民的一种自我觉醒。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提出:一个出品人决定投资拍什么电影,对一个行业特别是产业的发展,将来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真正审视他、评价他,也能体现知识产权持有者的精神境界。《文朝荣》这种现实历史主题的时代楷模电影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真实性,是源于生活的。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彭文祥发言


在改革开放大跨度的社会历史背景上,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作品将审美视点聚焦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一位平常却不平凡的共产党员,奋斗在农村基层的“时代楷模”的典型形象。其生命品质中所蕴涵的深厚时代意韵彰显了鲁迅先生赞誉的“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文朝荣们是新时代“中国的脊梁”!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彭文祥这样认为。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发言


胡智锋则用四个“结合”来总结《文朝荣》 。“其一是虚与实的结合,影片整体上是写实的,但同时通过加入国旗、大雨、泥泞的乡间小路等虚镜,增强了可看性,拓展了艺术审美的张力;其二是情与理的结合,影片整体上是理性的,表现了扶贫的重大意义,但在细节上充满了情感的表达,亲情、乡情等构建起的情感力度,令影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三是大与小的结合,影片整体上是宏大叙事,但又通过丰富的细节去诠释和解读主题,以质朴生动的细节丰富了影片;其四是正与反的结合,影片整体上是充满正能量的,但通过设计各种矛盾冲突,有效地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姚国强发言


《文朝荣》具备很好的思想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姚国强说,通过影片了解了文朝荣这样一个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给其他致力于脱贫攻坚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指明了一条光明、绿色、可持续的幸福生活的发展方向,值得我们弘扬与讴歌。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发言


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认为,在实现精准扶贫这场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了太多感天动地的人,文朝荣就是其中特别有人格光彩的一位,他的业绩可歌可泣,他的精神值得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加以发扬光大。“电影《文朝荣》以一位基层共产党员的奋斗与奉献为题材,还原了主人公生前非凡的事迹,热情讴歌向贫困宣战的伟大奉献精神,塑造了一个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时代楷模形象,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梁鸿鹰同时表示,影片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多次穿插别具特色的山歌,唱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意,也唱出了群众对老支书“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动心声,为弘扬主旋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发言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优美音乐同样让康伟留下了深刻印象。“音乐是推动叙事的重要力量,影片中的很多剧情都是通过民歌推动发展的。”此外,文朝荣这一人物形象也令康伟记忆犹新。“男主角王洛勇成功地塑造了文朝荣的艺术形象,他精湛而细腻的表演令影片增色不少。”在康伟看来,影片最为可贵之处,就是开掘了“文朝荣精神”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为这位“当代愚公”的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价值。“在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而主人公文朝荣也具有当代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度——他常说的那句口头禅‘我家海雀村’,乍一听有些别扭,但在观看过整部影片后,又会让人觉得可亲可信且极具温度。”《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发言


影片呈现了一种朴素平实的叙事风格,在深化主题表达的同时,几首贯穿首尾、带有浓郁民歌色彩的歌曲,有力地烘托出了地域的氛围和形象。《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说,一方面影片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文朝荣从80年代就有自觉的意识,可以说他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先行者。再有影片塑造了一个最基层的党务工作者,用整个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文朝荣总结了,要想脱贫,除了扶贫,还要扶志,对村民们的精神世界进行改造,只有做到了扶志才能做更好的扶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认为:影像传记人物电影《文朝荣》是一部有情感感染力的佳作。真实生活的影像人物塑造具有可以探讨空间,包括:其一表现所谓“超凡脱俗”乡村干部的奇异性,其二表现脚踏实地乡野常人的动人性,其三在奇异性故事和常人泥土性糅合上,电影做了很好的把握。



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发言


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盛赞电影《文朝荣》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重要作品,影片中共有八处出现了充满少数民族地区风情民谣这一艺术形式,也是这部影片迥异于其它影片的一大艺术特色,担负着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使这部英模传记类影片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风格和感染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张弛发言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创作研究部副主任张驰认为,2020年,我们还有两年时间来全面实现小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的经验借鉴。电影《文朝荣》在我看来,对基层的党员干部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既提供了经验又具有指导意义。



《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赵凤兰发言


《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赵凤兰总结了电影《文朝荣》的三个创作优势。熟悉的人物陌生化,典型的人物个性化,单个的人物立体化。实现美学突破,打破了英模剧容易落入俗套的典型特征。观众反对说教,如何塑造可信可亲,如何不露声色地表现崇高,还得遵循古典诗学所提倡的合适原则。不仅要说服人,更要感化人,进入观众内心世界的深处。


据中国文联出版社社长朱庆介绍:影片在贵州省、毕节市和赫章县的支持配合下,历时三年创作、摄制完成,是中国文联出版社自觉践行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是中国文联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战略、积极发挥文艺力量、推进文艺扶贫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据悉,影片将于7月28日全国上映。




相关媒体报道

中国艺术报: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专家盛赞影片—— 一部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活教材

人民网: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光明网: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网易: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贵州网: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贵州民族报:贵州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毕节日报: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贵州在线:贵州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贵州视窗:贵州脱贫攻坚主题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搜狐网: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天天快报: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凤凰网: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影片将于7月28日全国上映

今日头条: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一点资讯:电影《文朝荣》研讨会在京举行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