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文艺观察|立业先立德 为艺先为人
发布时间:2021-08-30 作者:文新达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公众人物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理应十分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近年来,“流量明星”作为文艺界公众人物,人气旺盛、粉丝众多、号召力强,一举一动更易受到关注、追随和模仿,正因拥有普通人不具备的优势地位,更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充分考虑自身言行对社会大众的巨大影响,努力做社会的楷模、道德的标杆、行业的榜样。


不可否认,大多数明星艺人在尚未成名之前,都能够小心翼翼行走在从艺道路上,既注重个人修养,也重视艺术修炼。但同时也痛心地看到,极少数文艺工作者一旦成了“角儿”,有的丢了初心,忘记了来时的路;有的不求上进,崇尚拜金主义;有的不自重不检点,任凭感情用事……出了事,或者用“无知”“失察”来自我开脱,或者用“欠缺对相关场所的历史背景知识”等这样那样的理由作苍白的辩解。诚然,社会环境的宽容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宽容不是纵容,社会道德底线必须恪守、不容挑战。艺人失德一经“实锤”,舆论的一边倒、作品的下架、合作方的解约、人设的崩塌,在所难免,社会为之惋惜,亲朋为之痛心。这都充分说明,公众人物一旦轻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不自律自重、洁身自好,“偶像”“明星”的光环立即会消退;肆意挑战道德底线、触碰法律红线,任凭曾经人气多高、流量多大,也注定被社会抛弃,终将害人害己。


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记录者与传承者,不仅要有精湛的艺术技艺,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是古今中外人民大众对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期待和要求。高尚的人格魅力,源自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源自对信仰、情怀、担当的不懈追求。中国古代先贤把人生最高境界定义为个人的人品道德修养。无论是源自《国语·周语》的“德艺双馨”,还是出自《周易·乾》的“进德修业”,都把“德”放在“艺”之前,放在“业”之前,就是要告诉我们后人,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道德和人品是第一位的,追求艺术理想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追求。一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首先应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事实上,凡是青史留名、人民爱戴的文艺名家大师,无一不是集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才华于一身。梅兰芳、常香玉、马三立、郭兰英……这些镌刻在中国文艺发展光辉史册上的艺术家,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杰出的艺术创造,为中国文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后人树立了心摹手追的榜样。


当然,资本的逐利特性、市场监管的滞后、审美教育的欠缺等等,都是造成一段时间以来个别明星艺人失德失范甚至违规违法的原因,但艺术从业者终归是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者,从业者内在主观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是最为根本、最具决定意义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前辈艺术家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优良传统,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饱满的家国情怀,牢记自身肩负的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坚持艺品兼修、守正律己,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来源 | 《中国艺术报》

审核 | 吕 欣   刘宏艳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