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资讯>文艺界>正文
文艺界LITERATURE & ART
文艺观察|以良好文艺风气引领社会风尚
发布时间:2021-04-28 作者:文新达 点击次数: 打印 字号:TIT




随着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号角吹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文艺行业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也催生了众多文艺界公众人物,在表演艺术领域尤为突出。公众人物有着极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影响越大,责任越大。尤其在当下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艺界公众人物,其在收徒传艺、班社经营、广告代言、个人情感、婚姻家庭等方面的一言一行,往往都会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对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深刻影响。从本质上看,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来源于对公共媒体平台资源的占用,其在享受资源和关注的同时,理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当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具有振聋发聩的重要意义。


古往今来,文艺行业的风气深刻影响着社会风气。文艺工作者的人格修为决定着文艺创作的思想深度,其言论行为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养成。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要能够引领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开创新风,而不能随波逐流、固守陈规、推波助澜,更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怂恿者、鼓吹者和跟风者。


文艺工作者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于一般社会行业,其创作生产的作品也不同于普通商品。对于作为文化消费对象的文化产品,其价值最重要的不是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最终是要看能否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能否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对于文化消费供给方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知名文艺家和公众人物,绝不能简单地迎合大众、迎合市场,而应在了解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提供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引领和提升消费审美水平和需求,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古人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文艺工作者,是国家和人民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殷期待。为此,文艺界行业组织应面向公众人物、知名人士、明星艺人等开展文艺观教育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同时,应加强正向引导力度,对于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扶持、市场准入、媒介宣传、评奖表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于违法违规、失德失范从业者进行约束性规范,建立市场禁入负面清单和时间表。对于劣迹艺人的惩戒根据不同情况划分等级,建立惩戒期满的复出机制。各级各类文化文艺主管机构和行业组织也应统一认识、协调联动,依法依规增强监管能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行业发展新气象,引领健康文明社会新风尚。



来源 | 《中国艺术报》

审核 | 吕 欣   刘宏艳


热门标签:
好书推荐
  •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作者:叶朗

    简介:一个有高远精神追求的人,相信世界上有神圣价值的存在。他们追求人生的这种价值并在灵魂深处分享这种神圣性。本书由此探讨中华文明的精神传统和当代复兴、中国美学的传承和“美在意象”的理论框架,思考中国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强调人文教育、美育的迫切性。

  •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文化的流向——发展文化产业学论稿

    作者:向勇

    简介:本书作者力图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种阶段性的学术总结,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学”的理论范式。这里收录的文章既是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进人新常态之后的理论上的自觉回应,也为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视野。

  •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意象生成——戏剧和电影的意象世界

    作者:顾春芳

    简介:本书主要研究戏剧和电影的意象生成,所选的三十余篇文章,既各自独立又内在统一,是对中国美学在当代艺术学研究中的现实意义的自觉和推进。

  •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影史纵横——中国电影史理论与批评

    作者:李道新

    简介:本书通过具体的电影史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在对民国电影、冷战电影与跨国电影,特别是对中外电影史学予以论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艺境无涯——艺术学理论思考与批评实践

    作者:陈旭光

    简介:本书较为全面地汇聚了作者在艺术学基础理论、艺术批评方法、艺术史、艺术批评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多个艺术门类批评前沿实践的丰富内容​,展现出艺术理性思考的深度、艺术批评实践的力度,以及对“艺境无涯”境界的向往之情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