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学术>艺术学>正文
图书BOOKS
  •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研究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研究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研究

  • 作 者:崔柯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6-06-26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190-1488-9
  • 价 格:34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文本理论是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为当代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新时期以来,中国学界也引进了这一理论,并尝试将其运用到文艺批评中。“文本”已经成为当前艺术理论、艺术批评中一个被普遍运用的概念。 在文本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朱莉娅·克里斯特娃(Julia Kristeva)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她确立了文本概念的定义。 本书尝试对克里斯特娃的理论文本进行细读,梳理出其文本理论发展的脉络,廓清文本概念的内涵,阐释这一理论对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并尝试运用这一理论对中国当代的艺术实践进行阐释,以求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艺术批评模式提供启示。



目 录

绪 论

一、克里斯特娃和文本理论

二、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三、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从“作品”到“编织”

一、俄国形式主义与科学性

二、英美新批评与客观性

三、结构主义与系统性


第二章 从互文性到革命性

一、从生产符号学到解析符号学

二、文本的互文性

三、文本的生产性

四、文本的异质性

五、文本的革命性


第三章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的三个维度

一、主体指向

二、精神分析理论跳板

三、诗性语言关注


第四章 克里斯特娃文本理论中的“镜”与“灯”问题

一、从认识到实践:文本理论与模仿论

二、从创造到革命:文本理论与表现说

三、从阅读到生产:文本理论与实用说


第五章 文本批评与艺术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视野下的文本批评

二、“新工人艺术团”的艺术实践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由20062010 年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师从董学文教授攻读博士的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前四章基本保留了博士论文的原貌,第五章是最近增补的内容。六年前的此时,我将博士论文提交送审。如今,书稿即将付梓出版,但心情依然一如当年般忐忑。克里斯特娃的文本理论就像一个迷宫,稍不留神就会有步入歧途的危险。如今,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迷宫的出口,但还是决定将探索过程中的一些心得拿出来,有待方家指正。

 

感谢导师董学文先生。先生在治学的原则、基本的学术规范乃至文字表述方面都给了我巨细无遗的指导。尽管入学时候我所提出的“读博毕竟还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的说法随即被先生否定,指出读博阶段就应直接进入学术研究层面,但在四年里,我还是像一个小学生般从先生那里学习到了太多太多。可惜由于我总是放纵自己的懒散,距离先生当初对我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只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多加努力以不负先生的教导和期望。还要感谢师母魏国英教授,读博期间曾跟随魏老师在北京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做学生助理工作,期间受到了魏老师悉心的指导。除了学术上的指导,董先生和魏老师在生活上也给我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幸运的是,毕业之后,由于工作上的便利,我一直未离开导师和师母的指导,从他们那里,我不断得到使自己成熟和成长的启迪,让自己能够在学术的道路上坚持下来,并且以宽容、成熟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精彩纷繁的世界。

 

感谢在博士学习以及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过程中,一直给我帮助和指导的卢永璘老师、杨铸老师、车槿山老师、高建平老师、张永清老师、张辉老师、金永兵老师、李庆本老师。特别要感谢车槿山老师和金永兵老师。还记得论文开题时,车老师在谈笑间消除了我的畏惧情绪,让我不惮以客观冷静的心态去面对克里斯特娃“文本”概念的迷宫。车老师还就一些细节问题给予了指导,比如克里斯特娃名字的译法,就是他当面咨询了克里斯特娃本人后确定下来的。金永兵老师不断将他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诸多经验无私分享,在书稿修订阶段更是给予了诸多关心和帮助。我的硕士导师、山东师范大学的杨存昌教授、师母隋文慧老师也时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经常在我迷惑之际给我莫大的鼓励。正是在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关心下,我才能完成这个晦涩、艰难的文本之旅。

 

感谢读博期间结识的万娜、冯巍、宫铭、凌玉建、张静斐、周明、郭跃辉、兰善兴、何瑞涓、刘斐、刘子凌、曹明玉、王春侠、余大启、姚晓东、吴向廷等诸位同学。论文写作是一个枯燥而漫长的过程,通常会萌生挫折、怀疑甚至绝望的感觉,感谢诸位同学提供了诸多支持和鼓励。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不仅获得诸多学习上的启迪,而且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惬意。尤其要感谢冯巍和刘斐。冯巍不仅是读博时的同门,在论文写作、修订过程中,一直给了我很多启发,而且又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正是她耐心细致的工作让本书得以顺利出版。刘斐总是能在我论文陷入瓶颈的时候提供绝妙的启发,并对论文的意义和价值给予肯定,让我屡次在绝望的时候感觉到柳暗花明,重拾继续下去的信心。还要感谢当时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的杨茜在第一时间在帮我找到了论文写作最关键的外文资料。

 

2010 年毕业之后,我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工作,得到了很多师友的关心和帮助。感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主编陈飞龙老师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现任所长祝东力老师,两位领导不仅给我提供了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且在平时的学术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都给了我诸多启发、教导和鼓励。在书稿的修改和出版过程中,他们也我了诸多指导和支持。感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的诸位师友在平时工作中对我的帮助和启发。感谢李心峰老师对书稿修改思路提出了精彩的建议,启发我找到了修改书稿的突破口,并将书稿推荐给中国文联出版社。感谢胡月平老师以及李云雷、王磊、鲁太光、赵文等诸兄的敦促。感谢丁爱霞、陈亦水帮助校订了书稿。还要感谢诸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结识的师友对我的启发。

 

最后但是最重要的,感谢我的家人。或许在他们看来,我做的论文过于艰涩难懂,但是他们毫无保留地支持了我,并宽容了我在家庭责任方面的诸多“失职”。

 

2016 4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