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原点——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文集
- 作 者:刘青弋
- 出版日期:2014-12-3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579-6
- 价 格:75元
本书简介
本书为作者关于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方向成果的选集。第一编“舞蹈的体现”,首先对影响世界舞蹈美学的古典芭蕾的身体语言从技术美学到文化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次对风靡世界的现代舞和后现代舞的身体体现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 析,揭示古典芭蕾、现代舞、后现代舞的身体动作语言形态的各自特征,并在纵向比较中,提供现代舞蹈身体语言形态“体现”变异的历史图表,在对舞蹈本文的叙述和重新阅读中,分析其叙事结构,提示现代舞蹈家的精神追求与审美价值取向,揭 示身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变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提出“重返身体原点”的思想。第二编“动作的本质”通过“动作根源”“力效思维”“运动空间”“发现身体”等论述,展开现代舞蹈身体动作语言的理论构架,分析其动作语言要素 和语义特征,揭示现代人体动作科学与身体语言科学的观念性变革,发现现代舞蹈对身体及动作的本质所做出的重新阐释。第三编“追问古典”,强调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动作、风格以及运动方法问题,还有在其中显现的文化问题 。因此,作者首先探究关于中国古典舞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通过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丛(意义相关的概念连接)的讨论,探索其“名”与“实”及其在特有文化规定下应有的形态,尝试为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的当代话语谱系铺垫 一个基础,或者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进而,强调深刻理解中国人所崇尚的生命哲学、对生命过程及其生命本质的认知、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探寻中国古典舞建设的舞理基础。第四编“先锋述评”,通过对中国现代先锋舞蹈或身体剧场中的 代表性艺术家的实验和创新的评析,揭示中国当代舞蹈和身体剧场的观念变革和身体语言的变异,如何立足本土文化的立场与世界展开对话,从而建立起中国当代舞蹈与身体剧场艺术崛起的崭新形象。
作者简介
刘青弋博士,女, 笔名菁鸢,祖藉上海市人。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著作有:《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西方现代舞史纲》《中华民国舞蹈史》《动感空间》《魂兮 舞兮》及《刘青弋文集》(系列丛书)等。主编《中国舞蹈通史》(10卷本),主编《中外舞蹈作品赏析》(5卷本)。发表学术论文与专业批评文章数百万字。
目录
第一编 舞蹈的体现
003/第一章 古典芭蕾的身体
005/第一节 典雅的身体
012/第二节 超人的身体
019/第三节 女性化身体
036/第二章 身体的原点
036/第一节 身体的变异
046/第二节 身体的隐喻
052/第三节 返回身体原点
第二编 动作的本质
071/第一章 动作根源
071/第一节 生命的冲动
079/第二节 生命的形式
087/第二章 力效思维
088/第一节 力效分析
096/第二节 力效和谐
107/第三节 力效训练
114/第三章 运动空间
115/第一节 外部空间
122/第二节 内部空间
133/第三节 多维空间
136/第四节 动态空间
144/第四章 发现身体
147/第一节 物质的身体
151/第二节 精神的身体
155/第三节 感觉的身体
162/第四节 表现的身体
第三编 追问古典
175/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
178/第一节 基本范畴Ⅰ:中国古典舞之“实”
189/第二节 基本范畴Ⅱ:卧坐跪站之“相”
192/第三节 基本范畴Ⅲ:走奔翻跃之“态”
193/第四节 基本范畴Ⅳ:盘旋辗转之“姿”
195/第五节 基本范畴Ⅴ:手眼身步之“法”
201/第二章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丛
201/第一节 基本概念丛Ⅰ:“气”“意”“势”
204/第二节 基本概念丛Ⅱ:“神”“形”“劲”“律”
207/第三节 基本概念丛Ⅲ:“情”“真”“和”“善”
210/第四节 基本概念丛Ⅳ:“阴”“阳”“美”
212/第五节 余论:中国古典舞的“一”
215/第三章 中国古典舞的舞理建设基础
215/第一节 “舞理”与“医理”
221/第二节 “神”“形”“气”“意”“势”
231/第三节 “经”“络”“穴”“脉”
234/第四节 “天地”“六合”“九州岛”“四时”“十二节”
237/第五节 “五藏”“五行”“五体”“五志”“五声”“五音”
241/第六节 “情志”“真人”“阴阳”
第四编 先锋述评
249/第一章 林怀民超越
252/第一节 蝉鸣鼓翼
258/第二节 禅心淡定
266/第三节 从呼吸开始
270/第二章 王玫创新
270/第一节 选择的魅力
281/第二节 形式与意味
288/第三节 看见了河岸
294/第四节 再看雷和雨
300/第五节 幸与不幸
304/第六节 苟活之拷问
311/第三章 沈伟争锋
312/第一节 个体的空间
315/第二节 净化的诗境
319/第三节 感觉的感官
324/第四节 拓展的视域
329/第四章 进念领潮
330/第一节 先锋的进念
339/第二节 香港的进念
345/第三节 “政治”的进念
355/第四节 跨界的进念
358/第五节 艺术的进念
370/第六节 民间的进念
自序
毫无疑问,舞蹈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舞蹈生存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与方法。显然,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的起步与发展既是在经历了自身舞蹈历史文化的断裂之后,又是在西方舞蹈文化全面渗透与影响之下;因此,如何重建断裂了的中国舞蹈几千年建立的优秀表演艺术的传统?如何推动中国舞蹈加快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和借鉴中认识和把握西方舞蹈发展的总体趋势与历史贡献?又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使得中国舞蹈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品格和民族个性?——中国当代舞蹈的发展既面临传统的抱残守缺状况,又面临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挑战,还面临全球化时代外来文化的冲击带来的民族文化个性被消蚀的危险——这既表明当代中国舞蹈文化建设的历史处境,亦显现其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笔者认为:建立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化视野,成为舞蹈学研究的必然要求;而“返回原点”——也即返回生命本身,返回生命运动的出发点及文化的出发点,进行舞蹈艺术的创造与文化建设,从而为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应该成为我们舞蹈研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策略;而在“身心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身体动作语言分析与“体现”研究,则应视为贴近舞蹈“本体”研究的重要路径与方法。上述观点既为笔者多年的学术探索,亦为笔者提供的学术贡献。
一
“体现”是作者在舞蹈学研究中创造性引入并应用的重要的概念。因为作者认为:它是舞蹈身体语言发生的根本,亦是其目的所在。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或范式,舞蹈的身体“体现”研究将为舞蹈学注入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并为舞蹈学的批评与文化研究提供一条必由之路。在人类文化中,正如梅洛一庞蒂所揭示的:身体不是一个呈现为文化形式的客体,实际上是文化的主体,是它存在的自身理由。身体是他者的客体,又是我的主体。我既是身体,同时又有身体,我们的体现是我们社会认同的必然要求。身体既是自然产物又是文化产物,并牢牢地固定在特定的历史时刻。由于一切个体生命的性别、情感、欲望、状态都显现在这一肉体之中,一切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以及人的世界观等意识形态问题都通过人的身体传递出来。舞蹈艺术作为身体“体现”的典型现象,是在人的鲜明意志主导下以特殊的形式训练身体的结果。因此,无论在官能感觉还是在抽象的精神方面,舞蹈的身体都集中体现着某种国家的、社会的、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文化习俗的特征。“体现”这个概念当今不仅处于人类学的核心位置,亦处于人类文化研究各个不同领域的核心位置。它“鼓励对现存材料进行再分析,为经验研究提出新问题”。同时,梅洛一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将身体视为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共同产物的基本思想,巴赫金将社会学与诗学有机统一的研究方法论,都启示舞蹈学研究应始终将舞蹈艺术现象视为社会文化现象,将其放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从而使舞蹈研究既是艺术学的舞蹈学,也是生物学的舞蹈学,又是社会学的舞蹈学。“体现”这个概念,将消解舞蹈创作和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精神与肉体对立的二元论观点,真正显现出人性精神的光辉——无论在本体论的角度还是在认识论的层面,都从根本上把身体与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
“返回原点”的思想,是作者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作者认为“原点”即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出发点”,也即其自身存在的理由。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建立起自身的种种文化形态,每一种文化形态的发生,必然有其最初的原点,也即其文化支撑点。从“这一点”出发,人类达到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种种目的。舞蹈的出发点来自表现生命的需要及其目的。因此,舞蹈身体的原点,也就在于每个个体生命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同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舞蹈身体动作都有自身的原点,它既构成动作的文化支撑点,又是动作发生与发展最初的动机和最后的归宿,显现文化的生存和人的生存状态,展示特有的身体动作语言的表达魅力,形成不同个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舞蹈的风格特征。
“重新返回身体”的意义在于返回生命自身,在本能的律动中发现身体动作的原发意义。动作就是动作,或者说动作仅仅是动作,并不认为舞蹈就应当遵循一套固定动作规则,并不认为舞蹈动作具有唯一准则。身体动作原点的移位,意味着多元舞蹈观,彻底解构了传统舞蹈的大一统局面,使得现代舞蹈进入“非中心化”的操作。返回原点,这原点不是某个动作系统内部中心的概念,也不是系统外的中心概念,不具有唯一性,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它让我们回到事物本身并面对独特性及意味的原初性。原点意识,是胡塞尔所点明的那种心理生成意向——在先验生成的层面去重新把握某种仅仅用于经验层面的分析。因而,“返回原点”的思想便在全球文化大交流、大融合之中,为当代舞蹈家保持艺术家独立的主体性,为当代舞蹈艺术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为民族舞蹈文化建设保持独立的品格和个性都提供了有效的身体策略与根本保证。
本书为作者在舞蹈学研究中涉及身体语言研究方向成果的节选专集。共四编十三章。
第一、二编选录的是作者关于西方古典芭蕾舞蹈和现代舞蹈身体语言的形态和理论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一编“舞蹈的体现”包括“古典芭蕾的身体”和“身体的原点”两章。在对影响世界舞蹈美学的古典芭蕾“典雅的身体”“超人的身体”和“女性化的身体”从技术美学到文化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对风靡世界的现代舞和后现代舞的身体体现变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其基础上,揭示古典芭蕾、现代舞、后现代舞的身体动作语言形态的各自特征,并在纵向比较中,提供现代舞蹈身体语言形态“体现”变异的历史图表,在对舞蹈本文的叙述和重新阅读中,分析其叙事结构,提示现代舞蹈家的精神追求与审美价值取向,揭示身体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变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提出“重返身体原点”的思想。第二编“动作的本质”包括:“动作根源”“力效思维”“运动空间”“发现身体”等四章。展开现代舞蹈身体动作语言的理论构架,分析其动作语言要素和语义特征,揭示现代人体动作科学与身体语言科学的观念性变革,发现现代舞蹈对动作根源、动作思维、运动空间和时间,以及身体的本质所做出的重新阐释。
第三、四编选录的是作者关于中国古典舞在当代重建和中国现代舞与身体剧场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三编“追问古典”包括“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丛”“中国古典舞的舞理基础”三章。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能够被后世称为“古典”的舞蹈在中国本土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今日在中国舞蹈领域的“古典舞”,是由中国当代舞蹈家于20世纪50年代重建的“古典舞”的形态。什么才是中国舞蹈的“古典形态”?怎样才能为“古典”正名?作者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廓清什么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概念;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其文化角色、文化身份及其文化功能;第三,我们应该廓清其历史生发脉络及其现实存在境况;第四,我们应该强调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不仅仅是技术、动作、风格以及运动方法问题,还有在其中显现的文化问题。文化是大问题,可一旦具体化,就显现出问题内在的意义。因此,在本书选录的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对于中国古典舞在当代重建的探究涉及的问题如下:
首先探究其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通过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丛(意义相关的概念连接)的讨论,探索其“名”与“实”及其在特有文化规定下应有的形态,尝试为建立中国古典舞身体动作语言的当代话语谱系铺垫一个基础,或者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其次,强调重读“原典”,返回“原点”,尤其是关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华医学,从中深刻理解中国人所崇尚的生命哲学、对生命过程及其生命本质的认知,探寻中国古典舞建设的舞理基础。第四编“先锋述评”选录的是作者关于中国现代舞蹈或身体剧场中的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部分评论。包括:“林怀民超越”“王玫创新”“沈伟争锋”“进念领潮”四章。通过对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先锋剧场的艺术实验和创新的评析,一方面揭示中国当代舞蹈和身体剧场的观念变革和身体语言及体现的变异,另一方面揭示优秀的中国舞蹈和身体剧场艺术家如何以艺术家独立的品格和当代艺术家的责任感,站在全球文化的汇流之中,以真诚的投入,立足本土文化的立场与世界展开对话,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国当代舞蹈与身体剧场艺术崛起的崭新形象。
二
由于《返回原点——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文集》是一部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专题研究成果的摘录片断和拼贴,而非是一部完整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因而,本书中的摘录部分与原作的分离,必然失去了原作研究的整体视野和大量的信息,而未能呈现本人每一专题研究的完整性。例如,第一、二编摘自本人于1999—2003年间完成的博士论文《体现的身体: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研究》,因为中断了其中关于“现代舞”和“后现代舞”的身体语言及其变异分析的部分,因而必将影响关于这一命题研究的完整性。再如第三编收入的是本人2006和2008年撰写的关于中国古典舞蹈重建研究的两篇论文。因此,笔者于2009年后提出的关于“重建中国古典舞代表作体系”,填补中国古典舞重建工程的重大缺位的理论与实践;关于“依据历史遗存的舞谱,复建中国古典舞代表作”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在亚洲汉文字圈的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建中国宫廷舞蹈或古典舞代表作”,并在中国古典舞代表作重建的实践中建立“亚洲‘非遗’传承学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关于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不同层次、复建方向、重建方法及其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都未能得以呈现。再如第四编“先锋述评”中收入的评论,是作者于1991—2013年间不同时期撰写的有关中国当代先锋舞蹈或剧场的艺术评论。这部分因为进入分析的对象都是以身体语言为主要媒介,能够折射中国当代舞蹈或身体剧场的身体语言变异与发展的特点,因而和本书的论题相关,而非是从舞蹈的身体语言角度撰写的专论。再有,由于篇幅的限制,亦未能收入涉及中国现代舞蹈其他先锋舞蹈家的评论,因而亦不够作为关于中国现代舞蹈的整体关照。甚至即便在评论一个对象的一章中,亦非原有的一篇评论的整体收入,而是多篇评论的集合……因而篇幅大小亦不均。加之编辑出版所要求的时间紧迫,本书摘录的内容亦未能做些相应的增删或整合的努力,因而,本书诸编和诸章之间缺少紧密的、必然的联系亦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这些局限亦会显现自身的特点,即:这部文集反映的不是作者当下的研究和写作面貌,而是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研究和写作的某些面貌;不是作者完整的学术研究面貌,而是在与舞蹈身体语言研究相关的论文的摘录片断之集合;不是作者代表性的著述,而是作者某一专题研究的部分成果的摘录。因而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而如欲完整地了解笔者的研究成果,敬请查阅笔者相关的专著。
显然,人类的学术研究创新成果或记录学术研究创新成果的专著,大多不是建立在“从无到有”的创建,而是建立在“从已有到新有”的创新。本人的研究成果亦如是。因此,衷心感谢所有抚育过、教导过、支持过、影响过和帮助过笔者的师长、前辈、同行、朋友和家人!因为有您,才有我人生的存在、成长和发展……衷心地感谢中外学界的师长、前辈与同行!衷心感谢您为本人的研究之路的每一点进步提供了可以站在上面的每一级阶梯!您充满睿智的学术思想及其成果不仅给予本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滋养、材料参照、成果引用和学术启示,而且支撑了本书的学术质量和思想深度。尽管书中所涉引用部分作了注明,然而,亦恐因编撰过程中不应有的疏忽而带来不应有疏漏,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笔者在此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在获得指正后进行改正。同样,衷心感谢那些以历史的见证人身份拍下来的第一手图片资料的作者们!您的成果作为不可多得的证据,支撑了本人研究的观点,为本书大大地增色。因为联系不畅,未能向您事先征询授权的,在此向您表示歉意!亦请您在看到本书后联系我们,以便奉上微薄的酬谢。衷心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及其本书的责任编辑和相关编辑!感谢您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思想智慧和艰辛的劳动。鉴于篇幅限制,在此,笔者虽然遗憾地未能——列出您的尊姓大名,但是,您的恩情将永远铭记吾心!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
学校管乐团训练教...
作者:唐嘉宏简介:
-
努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 全国文艺界...
2022/10/18 -
中国文联出版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2022/06/21 -
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2/03/02 -
中国文联出版社2021年度工作表彰大会暨202...
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