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美术>书法>正文
图书BOOKS
  • 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
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

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后水墨 当代 一山

《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画册概要:本画册收集了一山先生近几年来的书法。绘画。“后水墨”的作品近百幅,全面反映了一山先生在艺术上全面的修为,特别是在“后水墨”上的突破和创新,本书通过一些文字也进一步让读者认识和了解一山先生对艺术的思考... ...
  • 作 者:一山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5-04-01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059-9681-6
  • 价 格:280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一山先生当代后水墨作品集》画册概要:本画册收集了一山先生近几年来的书法。绘画。“后水墨”的作品近百幅,全面反映了一山先生在艺术上全面的修为,特别是在“后水墨”上的突破和创新,本书通过一些文字也进一步让读者认识和了解一山先生对艺术的思考... ...



作者简介

一山:原名胡建,当代艺术家,2014年提出来“后水墨”新的创作理论,先后在:峨眉。台湾。重庆。北京展览。受到美术界一致好评,普通认为:后水墨以全新的图式语音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当代艺术有机的结合... ...“后水墨”将在当代新水墨的发展中起到相应的作用。 




目录



后水墨
书法集
云山图



一山先生 “後水墨” 的啓示

文/吴为山


“水墨”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对应着中国人认识世界、表现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从老子的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到石涛的“一画论”,皆能解释由单一的墨何以生成万象大千。所谓,“墨分五色”,实际是一个概念,“五色”可泛指为无眼丰富的世界。历代书画家的创造在“水墨”的经验、程式、理论方面已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定势和审美取向。承者、继者为多众。以反思与批评、解构与重组,继承与创新的态度对待传统者则为少众。这当然需要胆、识、才、情。其中“识”是关键,因为一种新的价值判断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与阅历的积累而勇于实践者则更需要胆。前不久我观一山先生大量的“水墨”作品,倍受感动。他问我,可否称之为 “后水墨”,我曰,名称不重要,重在本质。当下,价值取向多元,艺术的多种可能和多向发展体现了艺术的生态和社会的民主。艺术家不同的表现呈现出丰富的人文的景观,他们掌握着自己应有的话语,以自己所理解的传统,自我所认识的时代,并以自我所创造的方式,建构着独特的艺术世界。相对封建的农耕文化和工业化时代的艺术,它更令人有耳目一新的原创性,更具主体价值的个性,更具突破视觉范式的震撼性,注重追求精神本体的实验性。

“后水墨”不仅在于实验,更多在精神意义上。我在思考一山先生“后水墨”作品的精神是什么?其主题是什么……

“我的作品主要有五个主题:玄、极、无、悟、变以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我把中国的哲学精神融合到作品中,在水墨变幻中反映阴阳无极……”一山先生如是说。

诉诸于画面,那抽象的墨色构建、黑与白的律动之美、水与纸的渗化之韵,展示了一个游离于现代绘画与传统水墨之间的苍浑意象。无形而形中洋溢着大象,此接混茫!

他在水与墨、笔与纸的交相互动中感悟主客观世界的对话,体会瞬间中的永恒,凝固精神的物化,直抵艺术的灵魂。

画匠致力于视觉美感,在于形象的描绘,而艺术家则追求于形式创造和精神表达。艺术 是在精神激荡和情感涌动中实现思想的表达。一山的作品,有主题,但不是明确的现实主题,这所谓的主题,更为接近纯精神本体,折射出更为广阔的思想光芒。它超越于八十年代后期实验水墨,超越于纯技术性探索的形式。而是在一个道法自然的自由表现中展开文化的抒怀,哲学的反思,艺术的表达。在这里个性的特征对应着思想的独特,形成了形式与内容水乳般的融汇。画什么的问题已退居于“表现什么”或者“为什么表现”之后。所以我们凭视觉经验和主观想象,在作品中可以看见大漠、山河、密林、看见宇宙星辰……

“玄”:反应混沌世界之初的表象。千万万物尽在有无之间……

“极”:表现的是有序。天地万物循自身规律而存在、生长、演绎……

“无”:就是运动,阴阳太极。皆在变化中。古人云:聚之为物,散之为气……

“悟”:静观黑白变化,有形无形、似像非像。或空谷有音、或星河落日……

“变”:是变化。凝聚与裂变,重整与组合。世界在涅槃中新生。

这五个系列全部的反应了一山先生对世界、对自然、对生命、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世界在混沌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五个系列相生相成正如五行的相生相克一样。

一山先生人生经历和思想,广泛的修养和人生阅历,使他敢于以“后水墨”为自己作文化定位,其实,未必真要搞出一个名词,而是真的要表现他内心超尘的追求。故他的作品往往引领人们进入艺术的灵山道海。它不同于在洋人面前亦步亦趋的无病呻吟,也有异于被传统所囿的老调重弹,他的图式,是文化新生命的跃动。

在当代中国艺术发展中,这种伴随着精神世界的水墨创新倍受到关注,当然也给他留下了再探索的艺术空间。




“後水墨”之前景
論一山先生的後水墨作品

文/夏可君


水墨发展到当今,如何在保留笔墨书写性的同时还有着当代的强烈生命感受?如何既不陷入传统水墨的程式化操作,又不以西方的观念来强制性地制作水墨?对于一个几十年以笔墨书写为呼吸的人,他如何转化他的生命感受?使之具有当代的生命关怀?或者说走向对生命与世界内在关系的准确表达?水墨有道,水墨之道在于让个体的生命与自然相感通,生命乃是感通的生命,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从深渊出发动的变易之道,善于变通乃是让水墨之深沉的“墨化”与自然深遼的“默 化”一道活化,这才可能有着新水墨的出现,如果“新水墨”这个词显得有些泛滥,也许“后水墨”能够把水墨向着当代性“后移”一步?

因此,水墨就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层面的作为,乃是“道术”的转化,当一山先生自觉写道:“当面对世界看的时候你看到什么?我看见了高尚。”如果有着“后水墨”,乃是重新面对这个“高尚”如何表达自身的道术,面对“感通”在当代的可能性,如同西方抽象艺术走向崇高而传达了内在情感的深度。但之前的中国现代性水墨,要么过于水墨技术操作,以西方古典写实技法来改造水墨;要么以西方观念艺术运用到水墨材质上;而一旦真正领悟到水墨有道,而且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易与变异,那么,“后水墨”将带來一些新的激发。水墨是有灵魂的,离开了魂魄的水墨,就只是一直技艺而已。

那么,“后水墨”之后,“后”在哪里? 这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山先生的《天书系列》与《密 码系列》,画家试图发现天地之间万物感应的密码体系。他从生命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形式开始,让水墨回到重新出生的基元,水墨是有着母体的,这是拟似自然的生长性,但当下的各种新水墨过于制作,丧失了生长性,生长乃是让水墨回到自然的活化上。《天书》的书写,不同于徐冰的假字繁衍的《天书》,那仅仅是观念化的版印制作,而一山的天书,保留了笔墨书写的墨痕,但这些墨痕似乎是天地在宣纸上的重新诞生,看似裂痕,但不同于刘国松所开辟地那种对水墨笔法墨痕的“抽筋剥皮”,而是保留了自然拟似的余痕,在“似与不似之 间”更加靠近不相似,画面似乎是风干了的树皮,似乎是大地的经脉,似乎是千万年之前事物风化后的残肢躯干,这是时间的余痕。而且画面还保留了碑刻的那种拓印的时间触感,那种书写的痕迹。一山的《天书》乃是大自然密码的水墨化,那些细长线条的墨线还在枝蔓中生长。而一山顿悟之源来自于他之前画峨眉山的《云山图》与有着深厚功底的书法书写之间的关系的重新理解,从而嫁接出一个内在生发 的运作机制,让墨点与墨线得以生动活泼地生发。

后水墨之“后”,其次是“阴阳书写”的出场。习书几十年的一山先生,在保持书法线条的墨痕余味时,如何使之不再是一幅传统书法?而且在书写中又生成出新的普遍性的形式意味?这是他的“阴阳书写”,“阴阳”是最为中国式的概念,是概念的概念,不仅仅是西方的观念艺术与观念绘画,而是可以通过阴阳的对比,让绘画在绘画自身的内在对话,即重复与差异中形成新的形式,无论是西方的极简主义的过于简化,还是中国式极多主义的重复机械书写,要么走向贫乏而导致了自身的终结,要么过于繁复制作而丧失了自由感,但一阴一阳的书写则让阴与阳各自走向极端的同时,却还有着内在呼应,如同太极图的原理,但太极图的形式运作方式已经不再有效,因为它过于自身封闭完满与内在的对称,需要打破封闭对称,但又要有着相关性,有着彼此呼应的差异关系。一山先生把画面分开为一阴一阳之分离的双重书写,画面是分开的两幅作品,这就打破了封闭,而是空间的分隔,一边是白色底色上的黑色墨线,一边是黑色底子上的白色点线,两者看似相似,有着呼应,但其实细节很不相同,在模仿传统的对称性的同时,在互文性中却打破了对称,走向了微观的形而上学。

画面上那些看似蝌蚪的浮动,或看似音符的跳跃,其实仅仅是点线的书写笔痕,不是文字,不是图像,但却在每一次的点线书写中,蕴积着无限生成的可能性,画面上回响着天籁之音!此音乐化的点线,乃是乐点,乃是乐句,余留了书写笔踪的细微弹性与乐感,就不是西方蒙德里安式“点线面”之单质线条的抽象,而是每一笔痕都有着余味,有着情韵,是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有着自身的姿态与弹性,彼此又绝不相同,而且与画面的空白产生回应。绘画在当代的可能性,在于可能性之为可能性,乃是复数的可能性,如同微观量子物

理学的启发,并不走向必然性与单一性的逻辑,而是保持可能性的多向生发。

一旦一山先生把阴阳的墨痕书写与前次的天地密码结合,就形成了 “抽象自然”的新语言,不同于西方的抽象走向不断超越自然、抽离自然并且成为纯粹形式的道路,中国式抽象则是让抽象以笔墨表达的丰富性重新拟似自然,且激活墨线本身的表现力,更为丰富,更为具有细节的品味,不会枯竭。

“后水墨”之后,最为重要的还有第三点,这是水墨的当代情怀与当代关注,体现在一山的作品上,就是对生命的救治。福柯以来的生命政治理论强调生活的艺术在于对自身的关心,不仅仅是自我认识与认识世界,艺术更加应该走向对生命的关心与关切,那么这就要求画出这个时代的疼痛与泪水。在系列作品《云开雾散》四幅中,则有着云慢慢展开的过程,其实这是暗示自然的挣扎与撕开,是对生态的反思与关注,而《裂变系列》则有着对时代心绪的感受力。还有了不起的《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让水墨还能够以图象来反映社会冲突,却不是走向革命,而是走向默化,对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是后水墨的重点之一,但对于一山,不是外在的社会冲突,而更多是 生命与心性的默化,比如他的《梦想系列》与 《图腾系列》,还加入了墨的块面,而且并不放弃书法性的笔墨,其图腾文字的当代书写有着对汉字与姿态的幻化想象,有着独特的字形构造,能够把字形与图像,以当代人生命情状表现出来,不是简单的图像化波普,这里有着一山特有的想象力与思想的深度,在保留了艺术所必须的原始想象力的同时,还有所变化,尤其是《情爱图腾系列》画面上拥抱的勇女,或对话,或撕裂,在黑暗与光明的交错中挣扎着,纠结着,水墨由此而获得了当代的情韵。

“后水墨”的第四个特点则是“光气融合”,这是一山的《灵光系列》,画面在拟似自然的风雨雷电以及沙漠沙化的痕迹,水墨走向荒野与狂野的迹象,也开拓了自身的疆域,而且给水墨带入了一种内在的“光感”,传统水墨不断强化着自身气韵生动的“气化”,却对“光感”有所忽视,但接受西方“光的形而上 学”文明之后,需要把“光”与“气”内在融合起来,在气化中接纳光的强度与刺激,在光的破碎中融入气化的柔和,这也是一阴一阳的再次融合。尽管之前有着张羽的《灵光系列》作品,有着“残圆破方”的形式语言,但一山的灵光系列更为具有自然的生长性与丰富性。

此外,“后水墨”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作品,而是一个个系列,有着可以生发的未完成性,一山先生让画面一张张具有连续性,传统水墨虽然有着手绢上的连续,但如何在一幅幅作品上,让相似的形态还可以继续生发,继续流动,又不同于电影视觉语言的那种叙事性,一山的作品似乎让水墨走向了一种广阔的心灵叙事,那是一种连续的生长性,一种重复之中的差异,有着音韵节奏的序列性。
“后水墨”的出现,将势必激发对水墨之新的可能性的讨论,其前景将有着广阔的表现力,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打开了无限开阔的空间,面对新水墨当前的混杂状态,如果水墨具有一种新的潜能,那是回到人类与自然的感通上,让水墨再次发生,再次出生,“后水墨”乃是在天地之间的出生!它是有着文化密码的重新组合,有着对文化与文明再造的梦想与期待。




意出混沌
心源墨象
一山先生的“後水墨”世界

文/魏哲雨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的深刻改变让传统水墨艺术不得不面对 一个异常复杂的变革时代。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纷杂的艺术思潮与激进的艺术 实验让人无所适从。艺术需要与时倶进,传统水墨能否遵循自己的规律走出一条现代性道 路?这个问题成为一山先生首先思考的课题,他试图以新的水墨视觉形式语言重构传统水 墨,在水墨精神与现代理念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一山先生的水墨变法既在传统之中又出传统之外,传统之内,他据水墨图式而变,取黑白水墨神韵,运笔化象,将古人的笔墨气韵与文化精神延续下来。南朝刘宋颜延之《与王微书》中有“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之说恰可为一山先生作品的最好注释。一山先生之画立象尽意,执“道”作为自己创作美学的最髙境界,以融入哲理后的图识、图形构建自己的水墨符号系统。他对自己的创作总结为五个主题“玄、极、无、悟、变”,他以此五字对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实质是尝试把中国的哲学精神融合到作品中,在水墨变幻中反映阴阳无极……“玄、极、无、悟、变”这五字所涵盖的内容,既含一山先生对传统哲学精神的理解,又是其化哲理为画理的主观创作之法。

传统之外,他挥墨呈心,执“玄、极、无”之道法,以有限的笔墨空间呈现无限的笔墨意象,取墨象、意象、哲学、易理以当代艺术理念“悟、变”于画中,让四者统一构成了其水墨绘画的基础要素与精神指向。一山先生 踞传统,循易理,立新法,以当代审美理念将传统笔墨意象推演至大象无形之境,扬弃了千变万化的具象之形,将自己的绘画图式转向更宏大的哲理、精神与内心的世界。就其所创艺术的形式而言,这是传统水墨画创作的一种大胆的冒险,更是一种界限突破。

据实而言,一山先生之水墨图式可谓“无象而有象、无形而有形”,他以充满灵性的“悟、变”去表现自然之变,以蕴天人之理的“玄、极、无”揭示大化运行的美的节律,以生命的主体意识去探寻大道的实质,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面目。道不可言,无形的水墨通过有形的画笔化为道的语言、化为道的载体,法无常法,无形的精神却可通过墨象成为暗示、引导观者的中介。“无象而有象、无形而有形”是其“后水墨”艺术的最大特点,亦是其画饱受争议之处。

一山先生将自己的创作命名为“后水墨”,这其中包含了他对传统水墨如何继承发展的深思以及对当代水墨探索的总结。其“后水墨”创作,让水墨绘画形式有了极大的表现空间,窃以为是水墨画发展方向的必然,其所建立的脱离具象描摹图式系统,也让水墨表现走向了一种大气象、大自由的境界。

英美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提出艺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走向哲学,一山先生之水墨,以黑白作为基础的构成要素,随水墨洇晕挥洒出一种立象尽意而意无穷之境,其超越了具象世界的本身,其绘画已经成为唤起观者深层次的心理与思想上的感应的媒介。面对一山先生的水墨作品,在一片混沌中,观者精骛八极,心随画动,或见海天波浦,或见群山连绵,或见人形鹄立、或见梵音禅境……这种不受具象形体干扰的虚境似乎有迹可循,却又模糊不定,给人一种大的错觉。

就其“后水墨”创作的特征,可用“取抽象于西,汲墨象于古,据哲理于易,化物象于真”四句作为概括。其画汲现代绘画理论精神,糅易理哲思于其中,化天地万物成飘渺、神秘之墨象,在水、墨、笔、纸的交融冲突中,随心所欲、超然象外的传达出天地自然之理。

虚空的表象看似随意涂抹确实画者有意为之,美妙的传神之笔看似刻意描绘却是笔墨的自然晕化,他的水墨画中那些有别于传统的几何墨块、连续的弧线、刻意的墨晕与肌理果,甚至笔墨所营造的空间感,让他的水墨语言更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其“后水墨”那独到的笔墨韵味既完全迥异于西画的抽象,又脱离传统水墨图式的束缚,但就其实质,却是紧随当代艺术精神,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蕴含着深厚的东方哲学神韵的艺术创作。

因陈复古则死,求怪务奇则陋,承古与求新二者并非生硬的嫁接,而是应该如古树新枝一般的自然生发。一山先生的“后水墨”,可以说是跳开传统水墨的圈子,另辟一途,创造了自己的无法之法。其画对墨象、图式、图形、表现方法、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突破、蜕变,拓展出一种新的水墨绘画形式。套用佛家话语,正可谓:一画一世界,一纸一菩提,在黑与白的对立统一之中,一山先生所窥见的是,水墨的精神与自然的实质。古今中外,画坛有超前见解者,往往执念坚定,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苦心独行。心出象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一山先生在思考自然运化之理中找到了心灵的安顿之所,在他寄托着精神世界的水墨创新之路上,探索前行着,有理由相信,其“后水墨”艺术理论的实践定能为当水墨的艺术语言开辟出一个极富表现力的视觉空间。



版权页



相关推荐
全部评论 我要评论
  • 暂时还没有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