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化企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唯一直属出版机构
编务传真:85923000,行政传真:85923001
用户登录 中文 | English

学习强国

中国新文艺大系

中国文艺家

还不是会员?立即注册

关闭
首页>图书> 人文社科>正文
图书BOOKS
  •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河南荥阳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河南荥阳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河南荥阳

“中国象棋文化之乡“——荥阳,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荥阳被认定为“中国象棋文化之乡”可谓实至名归。荥阳是中国象棋文化的始源地。近年来,为了传承保护象棋文化,荥阳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 中国象棋文化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象棋文人公园和象棋馆。
  • 作 者:陈玮 韩露/主编 了解作者详情
  • 出版日期:2015-08-05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978-7-5190-0259-6
  • 价 格:86元
在线购买 收 藏
图书详情

图书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象棋文化之乡“——荥阳。荥阳市历史文化灿烂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荥阳被认定为“中国象棋文化之乡”可谓实至名归。荥阳是中国象棋文化的始源地。近年来,为了传承保护象棋文化,荥阳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举办 中国象棋文化节;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象棋文人公园和象棋馆,,并举办了象棋文化论坛。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荥阳•中华文明之 重要发祥地

一、地理形胜钟灵毓秀

二、中华文明之重要发祥地

三、历史沿革

四、社会形态

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

六、文化名胜

附录一:荥阳主要田野文物分布略图

附录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四: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五:荥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附录六:国家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附录七: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附录八:荥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第二章 楚汉对峙的广武山概貌

一、广武山形胜

二、霸王城

三、汉王城

四、鸿沟

五、黄河

六、名人竞游

七、广武抗日纪要

附录: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第三章 楚汉逐鹿 策源象棋文化

一、象棋的“楚河汉界”

二、象棋的黑、红对峙

三、象棋的“九五”之争

四、象棋运动的内涵斗智

五、象棋的九宫与八佾

六、象棋的“将帅不能见面”

七、荥阳市馆藏文物——宋代铜铸象棋

八、荥阳民间收藏珍品——明代象棋

九、荥阳市民间收藏的象棋珍品——象形象棋

附录:象棋棋子的小出身大作用

 

第四章 楚汉争霸 与象棋传说故事

一、象棋的传说故事

“拼命车”展艺得赏识

礼让为先

苦虑出臭棋

铁马卧槽

“小卒拱心”

二、楚汉争霸的传说故事

离间计,离间范增

激将计智取成皋

攻荥阳失策长智

磨旗岭

埋“剑”沟

诏峪

“分我一杯羹”

广武涧,二王对话

飞龙顶

“穷寇必追”

说明:

 

第五章 象棋诗词·歌谣

一、关于楚汉之战的诗词

登广武山古城场怀古

鸿沟有感

鸿沟有感

广武山

过鸿沟

鸿沟怀楚

武山怀古

楚汉战处同钦叔赋

广武怀古

过鸿沟次吕文穆韵

眺广武山(一)

河阴怀古

经广武城

鸿沟

咏广武山(满江红)

满江红成皋怀古

二、关于象棋的诗词

楚辞招魂(摘录)

秋兴(八首之四)

江村

和春深二十首

赠棋者

象戏

临江仙

咏画中围棋

过闾局河四首(之二)

沉醉东风(咏象棋)

咏棋

桂枝儿象棋

看象棋赠赵介山(二首选一)

三、象棋谣

象棋谣

黑红对峙谣

象棋棋盘编码谣

象棋棋子谣

象棋摆子谣

象棋行子口诀谣

象棋特殊规则谣

对弈谣

棋规记心窝谣

广武策源象棋文化谣

四、现代吟咏象棋的诗词

誉象棋文化策源地

中国象棋文化论坛

棋趣闲赋三首

棋源

棋道(两首)

登广武古战场咏象棋

破阵子象棋

对弈

棋之源

游鸿沟吟象棋

棋品

咏荥阳馆藏宋代铜铸象棋

国际象棋要寻根

 

第六章 棋风棋俗 城乡竞异彩

一、别具乡土特色的棋风棋俗

二、耍江湖,象棋艺人热闹荥阳城乡

三、象棋棋具在荥阳城乡的采取

四、秘而罕传的象棋谱

五、象棋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演绎哲理

 

第七章 荥阳象棋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楚河汉界杯”全国八强赛

二、“全国象棋升级赛”

三、全国象棋等级赛 暨全国象棋业余棋手锦标赛

四、在荥阳举办的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

五、棋道论天下

六、象棋进学校

七、全国性、普及性的象棋活动在荥阳

八、象棋棋具的开发

九、“象棋文化之乡”授牌

 

附录一:在荥阳发表的象棋文化作品名录

附录二:荥阳象棋文化活动大事记




让民间文艺之花在乡土中绽放

罗杨

 

当插秧机在田野里穿梭,打春牛的习俗还会有吗?当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还有老人娓娓道来地讲故事吗?当天气预报准确预测风霜雨雪,农谚还能在生活中流传吗?当嫦娥飞船已经成功探月,嫦娥的传说还保有那份神秘色彩吗?当藏族牧民搬入城镇,格萨尔史诗还能吟唱多久?当农民迁入楼房,古村落社火庙会还会热闹地上演吗?凡此种种,都不禁令人叩问不已。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摇篮和根基,然而,在全球化发展日趋迅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很多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深藏在偏远乡村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窘境:有的因无法传承而濒危,有的因未被重视而灭绝,有的因过度开发而变得面目全非。由此,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本民族和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彰显其别具一格的地方文化特色,已成为捍卫民族民间文化独立性的必然选择。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命名工作,就是一项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有效举措。

 

人类生活不仅需要一个生态良好、宜居幸福的物质家园,还要有一个能够让人们随眼入心留下鲜明历史和文化印记的灵魂居所。只有保留住灵魂的家园,才能使人在浮躁的社会里得到更多的心理安宁和身心愉悦,从而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反之,如果忽视了对当地民俗的尊重和精神传续,就等同割断了历史记忆和文脉传续。这样的家园即使房子盖得再好,设施再现代化,都会使人产生陌生和距离感,无处安放和抚慰屡遭纷扰的心灵。而被需求呼唤出来的民间文艺之乡,正是当今人们赖以生活的家园和灵魂的庇护所。活态沿革的民间文艺之乡不仅记录着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也反映着当地民众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丰富的历史文化基因和独特的心灵密码使之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灵魂的归宿。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世代流传于村巷阡陌,铭刻于民众心头,穿越历史时空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以及代表地域特色的民间习俗,人们该如何回味家园和故乡?民间文化寄托着民众的欢乐和悲伤,引导着民众对宇宙、历史、地方和家园万物的理解。离开了民间文化,人们将无法识别和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可以说,在广袤的国土上,到处都有独特的地理景观和与之相观照的民俗文化和风物传说。也正是由于有了风土人物等民间文化的晕染,才使一个原本只是地理意义的地方产生了诸如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天女下凡、得道升天、风水堪舆、福地洞天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意义,有了超越自然景观以外的丰富内涵,从而为本地人勾勒出一幅寄寓心灵深处的乡土画卷,为外来者呈现出一个令人神秘向往的世界。青田的石雕文化,荆州的三国文化,庆阳的香包文化,宜兴的紫砂文化,丽水的龙泉青瓷……人们常常会追问,为什么阆中有个春节老人?为什么涉县唐王山有座女娲宫?为什么这里是愚公的故里?为什么那里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地方?为什么沙田唱水上民歌?为什么祁连唱藏族拉伊……正是这些历久弥新的风物传说和文化事项,才使一片原本洪荒的土地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成为受人关注的地方,也令民间文艺研究者接踵而至。他们对民间文艺之乡的关注并不在于山川秀丽,山花盛开的自然世界,也决不是要铺陈出一个自然地理的图卷,而是要展开一幅铭刻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人文地图。

 

民间文艺之乡不容造假和忽悠。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间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很多地方通过对本地民间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整理,建设成为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民间文艺之乡。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出现了拼命寻找和争抢民间历史文化资源的现象,甚至夸大其词制造假象,出现了“先造谣再造庙”浅薄浮躁的诟病,甚至以传承文化的名义打造出一批真实性与文化内涵近乎乌有的假景观和假人物,并藉此大搞商业开发活动。所谓的品牌与名片可以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但如果缺失了对文化的虔诚和敬畏,就会造成对文化传统的歪曲和贬低。正因如此,民间文艺之乡的创建应该有自己的品位与追求,有自己的境界与底线,不能停留在市场运作与传媒炒作的层面,不能停留在招牌与名片的层次。任何与民间文化遗产相关的开发项目,都应当考虑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要避免过度开发和不当开发破坏其固有的遗产价值。如果只是按照旅游经济的需求重塑文化认同,以假冒的民间文化代替原生态民间文化,既严重亵渎了民间文化资源,又浪费了大量经费,则必然会贻害子孙,贻害社会。

 

民间文艺之乡不仅仅是品牌和名片。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壮丽河山与丰富的人文遗产,首先是对人类文化多样的完美演绎,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满足,是对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是对人们道德情操的滋养,是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是对悠久历史与美好未来的寄托与拓展。申办民间文艺之乡只是捍卫传播乡土文化的动力,保护文化根基才是根本,绝不能把“品牌”和“名片”作为建设民间文艺之乡的目的,不应把富矿般的民间文化资源当作商业标签来使用。申报民间文艺之乡决不能只看重一地一时之利,决不能寅吃卯粮鼠目寸光,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着眼长远和未来的襟怀和气魄,把着眼点放在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文明的未来上。

民间文化之乡留给我们的是民俗文化传承和积淀的财富,命名民间文艺之乡不是民间文艺抢救保护工作的结束,而是文化传承弘扬和发展的接力跑。民间文艺之乡经专家认证命名后,当地的建设者们还要花更大、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去确保民间文化“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使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止步于过去和眼前的光鲜,而是在未来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实践证明,民间文艺之乡是保护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凡是民间文艺之乡发展好的地区,都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局面。人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高度热爱和广泛参与,正在被内化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被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构建社会和谐中正释放出不可低估的能量。通过民间文艺之乡的品牌效应,真正实现了历史文化得以彰显,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精品层出不穷,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因此,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之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作用,将是中国民协一个长期的课题和长远的任务。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通过我们多年的不懈努力,民间文艺之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创地域文化品牌、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了民间文艺之乡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他们以民间文艺之乡为依托,以树立文化品牌为己任,着眼于文化类型和区域文化的特点,以政府、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共识为合力,立足保护和传承本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挖掘整理抢救地区历史和民族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信仰意识、价值取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核心内容,对成为当地形象“名片”的文化符号、文化景观、文化标志加以保护和宣传;将地区特色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历史性、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新颖性。我们相信,民间文艺之乡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谱写出当代新农村文化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和谐乐章,必将为后人留下一幅历史文化记忆和地域风采的绚丽画卷。




荥阳的山川负载着荥阳的历史,印满了先人们的脚印。后来者的足迹,常常把前人的足迹遮掩消磨,让经历过的许多往事模模糊糊宛如云烟。但拨开岁月的风云变幻,时光留在山川和原野上的文化印痕透过烟尘依然熠熠生辉。

 

这里面,有凿石磨贝的巧智、有挥汗如雨的耕耘、有含辛茹苦的编织、有金戈铁马的啸歌;这里面,充满了人性对善美的追求、充满了族群对生存的执着、充满了生命对发展的坚毅、充满了繁衍对智慧的升华。

 

以荥阳的名字“荥阳之荥”来说,它得之于《禹贡》所记载的“荥播既潴”(即“济水穿河南溢”形成荥泽,后来又由韩国在荥泽之北筑城,而有荥阳)。这虽然是4000多年前的事儿,但仍属于“后文化”,只是“荥”发音得名的因由,而不是这一方热土的文化起源。荥,原写作熒,音“熒(hóng)”。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述:“屋檐下灯烛之光。”这个见解是许慎依据自身体验的“谨慎”见解。很可能许慎没有掌握“金文”的熒( )字,不知道“冖”(mì)下之火实为火塘,而非“屋檐下灯烛之光”。他更不知道新石器时期“炎帝以火施化”,用“木骨整塑”来建造民居。

 

若由“熒(hóng)”形成的时期往前溯,岁月似乎更加渺茫,先人们的身影也更加隐淡。不过,荥阳还有浮戏山、大伾山和三皇山在作证。古代的浮戏山因古人同音借字的习惯,实和伏羲同在;大伾山呢?也自山脚下河洛交汇的水纹展现出“黑白鱼”,到演绎八卦悟出“丕变象易”,从而奠定了“易”学的基本哲理,一代代相袭相传。人们完全可以看到伏羲氏在丕山一带发祥,并创造出永垂不朽的文化形态。

 

荥阳浮戏山中部北麓一座海拔452米的天然石厦也在为荥阳的历史作证。这座石厦被人们称之为织机洞,面临索水南源的源头处。它以两万多件石器、一万多件动物骨化石,说明30万年到2万年之间人类如何在此生活与创新。

 

“熒(hóng)”,也许象征着“炎帝以火施化”的鼎盛时期。在这一个时期,先有聚落民居(木骨整塑)的出现,陶器的出现;又有彩陶制品的出现,男女双人合葬墓这一社会生活形态的出现。而后,炎帝文化逐步为黄帝文化延续和融合。《姓氏考略》记述了“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中华先蚕嫘祖考》记述了“嫘祖为炎帝八代孙榆罔的孙女,遂又姓方雷”;《通志·氏族略》记述了“黄帝曾娶方雷氏之女为妻,生玄嚣”;《国语·晋语》记述了“青阳,方雷氏之甥也”;莫不表明先蚕氏嫘祖乃炎帝之裔,生于方山,后嫁于黄帝为元妃。世界上最早的丝织品出土于此;缦、素古丝帛原始产地于此,实实在在地表明这儿是嫘祖的故里。

 

荥阳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且在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整个进程做出独具特色的极为辉煌的贡献。仅从一部恢宏巨著《史记》中提到荥阳这一地名达160次之多,即可识全豹于一斑。至今,荥阳市境内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4处、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0外、荥阳市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有国家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郑州市与荥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7项,民众还自发地举办了中国·首届荥阳郑氏文化节、首届中国象棋文化节、荥阳首届中国诗歌文化节,以及嫘祖文化节、河阴石榴文化节、三皇山桃花节等文化节日。这一切进一步表明了荥阳历史人文资源既厚重又深邃。由此看来,象棋文化策源于荥阳,绝非偶然。象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社会的瑰宝。象棋益神润思,蕴含哲理,启迪辩证思维,陶冶变易认知,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为一体,倍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象棋最初见诸文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见屈原《招魂》),在它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或俗定约成,或制艺传承的形态。从“六博”、“塞戏”、周武《象经》。“宝应象戏”,乃至由唐末、五代、北宋民间逐渐形成而今日国家定为制艺形态的象棋,它们的文化之根都与荥阳的山川有关、都与中华传统文明有关。

 

丕山脚下河洛交汇所形成的“黑白鱼”图像,及“河图”“洛书”;丕山山上伏羲演八卦之伏羲台(民间传说遗址);特别是丕山又称之为芣山的山名本身的文化内涵;不容置疑地表明这儿是《易》学的起源地。北宋初年的苏绣象棋棋盘的实物,证实现今的国际象棋源自中国的古代象棋,其文化基因源自《易》学、源自河洛。棋盘的“八八六十四格”,缘于六十四爻;每相邻两个格子的黑白色缘于阴阳(即两仪);其黑白相间的四个格子缘于四象(即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也就是《易经·系辞传下》所说的:“易者,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这,正是象棋得名的根本由来。古代象棋(国际象棋)的真谛,就在于“四象之博”。

 

现今制艺形态的象棋,起于民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根本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原逐鹿、源于楚汉在荥阳广武山隔鸿沟的对峙。至今,广武山头还隔广武涧矗立着西广武城(汉王城)和东广武城(霸王城)两座古城遗址。这两座古城遗址和其间的广武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道“绝涧断山”的广武涧乃鸿沟初始的联通河济的水路,也是汉王与霸王“中分天下”的标志。它艺术化于象棋盘为“楚河汉界”,两边的九竖五横的纵横线,表达着楚汉争夺天下的“九五之争”的意蕴。

 

自古以来,荥阳人代代喜爱象棋,象棋活动遍及城乡,人与人之间、村与村之间、城镇街道之间,象弈时时显现出亮丽而隽永的风景线。同时,也形成了淳厚质朴的棋风棋俗。不仅流传着过往岁月里象棋在演进中的布子、行子的形态,还珍藏且传承着宋代铜铸象棋,元代铜铸象棋,以及年代更加久远的象形象棋,诸多珍贵的实物,而且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象棋的谚语、成语、歇后语和传说。有些传说十分优美,感动人心,像《礼让为先》这则故事,就体现着象棋文化滋润心灵的人性美。象棋在荥阳,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心灵,普及了辩证思维,升华了精神品格。为此,荥阳民间还自行展开了象棋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具有较大影响的专著《象棋文化底蕴》、《国际象棋的文化基因源自河洛》以及《四象之博》、《九五之争》,都是多年以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近年来,荥阳还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象棋重大赛事和象棋文化节,众多的象棋大师和象棋特级大师以及成千上万的象棋爱好者到荥阳“象棋文化寻根游”。“中国民协”“河南省民协”的专家们深入、认真的到荥阳城乡关于“象棋文化之乡”作了详细考察,并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命名荥阳为“中国象棋文化之乡”。无疑,这对荥阳象棋活动和象棋文化进一步弘扬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后,《象棋文化博物馆》及各种态势的象棋文化产业,自是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荥阳人民正在同心戮力地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中国梦,厚重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当以独具的优势,灿烂于历史的进程,荥阳的山川必将“如此多娇”地傲然于中原。

中共荥阳市委书记 宋书杰



相关推荐